近几年高额礼金达到2000元。照片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提供
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姜红(应研究者要求,化名)的调研中,有一个详尽的家庭人情往来账本的样本。
这是江汉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农家,一家6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加上两个孩子。家里主事的爷爷在一本本农村小学生的作业本上,一笔一划记录下家庭人情往来的账目,留下了一个家庭前行的行行足迹,也留下了乡土中国一个中部地区三十余年来人情往来的缩影。
打开这尘封已久的笔记本,纸页早已发黄,然而直观的数字背后,变化清晰可见,更让人触目惊心。
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以前,这个家庭的账本上数字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大多以个位数为主,全部都在两位数以内。新的世纪到来后,数字攀升的节奏犹如激烈的鼓点摧人心魄。
2000年时,家里给最小的孩子办十周岁酒席,姨妈等至亲的名字下面出现上了百元大钞的记录,表叔等近亲送50元,远亲送20元,村里的白人情(村民之间)还保持着持续十多年的5~10元标准。一场酒席,家里人情收入1000多元,除去各种开支后净赚了300元。
2007年,爷爷60大寿,人情收入突破五位数,一下达到了12030元。这个阶段,伴随着如火如荼的打工经济勃兴,老人留守种田,父母已经先后到江浙打工,家庭整体收入也在加速增长,里亲外戚之间的手头也慢慢宽裕。
2009年,最小的孩子考上大学。姨妈的人情钱已经涨到1000元,达到8年前的10倍。而近亲的额度也增长到300~500元,即使村民的白人情中,100元以下的数字在账本上杳无踪迹。
这一次,这个家庭的人情收入总计有1.5万元,净赚5000元左右。除此以外,还有一笔额外的收入,乡村里兴起了给路费钱的项目,至亲和近亲每家要给100~200元,这个收入没有任何的成本支出,全部属于净赚。
2014年,家庭两个孩子中的姐姐结婚。至亲的开销标准已经统一到了3000元以上,这包括喜宴前登记的1000元情钱,还有婚宴上一份压箱钱,新年回门时一份打发钱,远亲和村民的送情也同样水涨船高,相应有了提升,村民名下的数额从100元变到200元地多了起来。
回溯十多年前,此时至亲人情上涨超过20倍,近亲、远亲和白人情上涨10倍,这远远超出了当地经济增长和农家收入增长的速度。
由于人情钱属于父母,压箱钱和打发钱归孩子中的姐姐带走,只计算人情收支,这场喜宴进账2.7万元,纯收入1万元左右。今年这个家庭外甥生日也在家里办了一场酒席,人情收支相差不大。
而窥视这样一个家庭的几次酒席人情入账记录,送礼者人情支出的重压足见一斑。事实上,翻开这个家庭账本上另外一页,这个项目直接细致到每一年每一笔。
2000年到2005年,每年人情支出1000元左右,时间集中在2月和8月,以2003年为例,2月有4次,8月达到5次之多;最低的送了30元,上大学和周岁一类为50~100元;2006到2010年,从2000元上涨到8000元左右;最近五年来,每年保持在一万元左右,涉及人情数量不断增多,从第一个五年的15次以内,达到30到50次。
总体来看,16年来,包括奶奶过世、外甥周岁在内,办过的宴席共计6次,人情往来上的净收入不到5万元;而总支出超过10万元。
这个家庭在2009年以前,父母在浙江打工,维持两个孩子的教育和家庭开支,基本保持收支平衡,略有积蓄。
2009年,奶奶去世,父亲回乡种田兼顾照顾爷爷,农业收入微薄,勉强维持生活开销。母亲仍在外打工,支持小孩上大学。
2014年,母亲身体不适,回家休养,家里的收入基本靠父亲一个人种田,或是农闲时做一些副业,一年的收入两万多元,却已经不够家里开销,甚至出现借钱送人情的情况。
一个最新被记录的细节是,正月初六,这个家族中的堂哥孩子办满月酒。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预计会有这笔人情花销,父亲不得不早早外出做消防设备安装,以备下这笔钱。有时早晨4点多就起床出门,2000元辛苦钱变成礼金,因为怕花掉,在过年前几天提前存到了叔叔手中。
记者 雷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