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李理 通讯员 蒋炳靖)渔洋镇地处潜江东南,面积136.41平方公里,总人口5.89万,是省级贫困插花乡镇,有重点贫困村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367户、贫困人口8247人。
近年来,该镇结合实际,突出“旱田种菜、水田养虾”产业扶贫工作工作思路,壮大集体经济,狠抓项目建设,拓宽增收渠道,着力精准施策,2015年底已脱贫439户、1700人,2016年拟脱贫904户、3193人。
大片西兰花菜地
从家村第一书记伍林给贫困户彭绍泉进行种植技术指导
冬日里,记者来到渔洋镇从家村,看到一片油绿的菜田在郎朗日光下闪着鲜嫩的光泽,正在田里劳作的男子满脸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今年在村里的带动下,尝试着种了100亩西兰花,这收菜才半个月时间,就有了一万多的收入!”说到种植西兰花的效益,从家村一组的彭绍泉的笑容仿佛炽热的阳光一般,驱散了贫困的阴霾……
彭绍泉上有两老,下有正上学的俩孩子,家里常年依靠仅有的8亩地种植水稻、棉花等传统作物勉强为生。“全家6口人,一年就8000左右的收入,生活吃紧的很!”彭绍泉告诉记者,从今年扶贫驻村工作队来到他们村,开始帮扶他们发展蔬菜种植,他们这困苦的日子才渐渐有了盼头。
“我自己向亲戚朋友借了8万块,村里又帮我争取到了5万块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才将这100亩的西兰花种下地。刚开始还挺有压力,现在看到收成和收益就轻松多了!”彭绍泉说,驻村工作队不仅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还帮他们联系订购商和合作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今年的亩产至少可以达到1500斤以上,目前平均价格在2.5元/斤左右,今年回本是肯定没问题了!”彭绍泉希望,明年还能提高技术、扩大规模,带动其他老百姓一起脱贫奔小康。
据从家村第一书记伍林介绍,从今年扶贫驻村工作队驻村以来,坚持以发展蔬菜产业带动整村脱贫,有效解决冬季农田闲置和旱地产能低等问题,同时通过联系蔬菜收购企业以优于市场的价格为贫困户提供蔬菜种子,并由市农业局专家为他们提供长期、免费的技术指导,将贫困种植户与市场接连起来,进一步提高了贫困户的种植效益。
“目前,脱贫成效明显,2016年即可实现整村出列。”伍林说,2017年,他们还将扩大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旱田种菜”既能够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产业脱贫的目标,又能够解决旱地产能和冬季土地闲置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而“水田养虾”也同样收到了良好效果。
毛桥村是典型的重点贫困村,2015年全村农民可支配收入为7200元。该村紧邻大小苏湖,地势低洼,易受内涝,是出了名的“水袋子”、“虫窝子”。“地势低、易内涝”是毛桥村的最大劣势。渔洋镇为毛桥村制定的扶贫措施就是“水田养虾”。通过实施“水田养虾”有效地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成效,经济效益比单一种植水稻翻了3倍。
“如今一季稻、三季虾,亩平纯利润在3000元以上,让我们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渔洋镇毛桥村四组42岁的村民周振成是毛桥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家5口人挤住在狭小而简陋的平房里,靠仅有的8亩田地过活。被确定为结对帮扶对象后,在相关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周振成承包了25亩水田开展虾稻共作,短短一年内,顺利实现了脱贫目标。
周振成的成功脱贫源于该村整村连片虾稻共作项目的顺利推进。2015年末,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毛桥村正式启动整村连片虾稻共作项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挖虾池19个,修建村级水泥路2.2公里、生产用路8公里;疏挖水渠12公里;增埋涵管200余米,架设电线15000米;改造南北两座小型提水泵站,增加容量一倍;安装光频杀虫灯80盏。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有43户参与虾稻共作,明年将再增加46户贫困户参与虾稻共作,加上政策兜底的30户贫困户,全村119户贫困户将全部脱贫。
走好“旱田种菜,水田养虾”的产业扶贫道路,离不开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撑。在渔洋镇扶贫办有这样一组数据:“十二五”期间,争取资金2.5亿元完成了4万亩高产农田改造、10多座危桥改造、150公里通村通组公路和生产便道建设……集中实施了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科技扶贫等一批项目,使贫困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渔洋镇围绕精准脱贫工作谋出路、出实招、见真效,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引导120余贫困户发展虾稻和西兰花种植,亩均增收3000多元,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明显增强,全镇即将完成4个贫困村出列、3193人脱贫。”渔洋镇党委副书记郑慧涛说,2017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该镇将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更扎实的工作作风,更精准的扶贫措施,不断开拓增收渠道,发展特色产业,将全面脱贫奔小康的梦想变为现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