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与国外现状有哪些不同?
答:程晓陶表示,首先,亚洲降雨条件跟欧美降雨条件不一样。其次是我们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发展的平衡态势,他们全部的目标是要“维持已有平衡”。但我们不是,中国处在爬坡阶段,还只爬到了一半。这些年城市迅猛扩张摊大饼,大量新增的城区就是湿地、湖泊填出来的。因此,与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的问题是要“构建新的平衡”。
另外,美国在五六十年代也经历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地上地下是同步的,没有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的现象,但到了70年代,发现一个新问题,就是雨水通过排水管网更快更多排到河里去后,出现了洪峰流量倍增、峰现时间提前的现象。于是70年代搞最佳雨洪管理实践,目标就是削峰和减污,主要依靠大型工程措施。90年代针对城市面积扩大后外排水量增多的问题,又从源头控制搞海绵城市这些分散、小型、绿色的措施。可见,美国是在前期20年雨洪管理实践基础上,再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来解决问题。而我们是在前期欠账多的情况下,希望用“海绵城市”这个概念解决严重的水问题,于是出现了一个成本非常高的现象。
国外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答:人口密集的日本东京早年间发展“顾地上不顾地下”,饱受内涝之苦。上世纪90年代,日本建筑法修订案规定大型建筑必须建设地下雨水储存池和再利用系统,东京地标建筑、世界第一高塔“天空树”的蓄水池能储存7000吨雨水。东京的巨型地下分洪工程竣工于2006年,这座人们脚下的宫殿有近7层楼高,立柱林立。而位于地下50米处的隧道一头连接东京下水道,一头流入江户川,暴雨突发时,城市雨水可以由大型抽水机排入大海。
除了基础工程的建设,日本在教育上也颇下功夫,力争提高全民的积极性。
程晓陶表示,其实日本城镇化进程也曾达到我们这样的速度,只是没有我们这么大的规模而已。为解决城市内涝,2003年出台了一个治理城市内涝的法规,把这个责任归结为全民的责任。每一个单位、家庭都有义务要将雨水留下来。不要因为自己的开发改为家庭的排放,导致外排的流量增加。
日本的模式是构建一个包含各相关部门的任务分解框架,各部分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分头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每个部门做自己熟悉的事,但是大的目标是一致的。于是形成了总体目标的优化分解,实施方案的优化遴选,实施力量的优化组合,循序渐进,这样才有利于因地制宜,良性互动,逐步实现治理的目标。
□追问
北京在近几年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水务局要求各区县水务局在老旧小区、公共机构,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具有渗、蓄、滞、净、用、排功能的雨水利用工程。
截至 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城镇雨洪利用工程 1178处,较 2010年的779处增加了 399处,综合利用能力达3139万立方米。其中透水砖铺装项目269项,累计铺装透水砖面积 470.27万平方米;下凹式绿地项目126项,累计建成下凹式集雨式绿地387.45万平方米;建成集蓄式雨水利用工程783项,蓄水容积达951.14万立方米。2013-2014年又新建23座立交桥下雨水调蓄池,蓄水能力新增近13万立方米。
除此之外,全市城镇地区2.95万公顷的公共绿地,市政人行步道透水地面铺装等,为减少地面径流、促进地下水入渗也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全市城镇雨水综合利用量达1.62亿立方米。
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将要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到2020年建成区20%的面积完成海绵体建设,新建区海绵体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实现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进一步完善中心城“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排涝格局。日前,通州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进程
2013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针对城市缺水问题提出,“必须顺应自然,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014年2月发布的《住房和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工作要点》中提出“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的要求。2015年4月首批16个试点城市“出炉”。国家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榜如下: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京华时报记者贾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