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白鹭远飞问归期

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春保 罗序文彭磊

水寒,荷残。冬天的江汉平原有些萧瑟。

守着沉寂的鱼塘,闲下来的徐国富心事重重。

56岁的徐国富是潜江白鹭湖农场一名农工,家有30多亩鱼塘,每年养鱼虾收入七八万元,日子过得很踏实。

生活即将改变。按照潜江拟定的计划,白鹭湖农场将退渔还湖10000亩。老徐的鱼塘就在还湖范围之内。

还湖后,能不能再养鱼?不能养,又能干点啥?未来生活生产的不确定性,困扰着白鹭湖人。

仅留下名字的“湖”

白鹭湖,四湖流域最古老湖泊,因白鹭翔集而得名。

据地方志记载:白鹭湖原有湖泊面积215平方公里,与洞庭湖相连,为古云梦泽一角。

“湖荒难问泊,弥天只雁声。”白鹭湖留给徐国富父辈的记忆就像一幅画:“水面一眼望不到头,水深不见底。湖边蒿草茂密,稍有动静,白鹭扑棱棱飞起,惊起阵阵涟漪……”

不过,这种美已经远去。

今天的白鹭湖,不见湖光。“四湖流域包括长湖、三湖、白鹭湖、洪湖。三湖、白鹭湖已经消失,连湖的形态都没留下。”荆州市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黄祥华惋惜地说。

白鹭湖萎缩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时期。“明朝开始,由于常年溃口,白鹭湖自东向西退缩,逐年缩小。至1954年,湖面仅存78.8平方公里。”

人的经济活动加速了白鹭湖的消亡。

1960年,四湖总干渠破湖成渠,“围湖造田”建起西大垸农场和白鹭湖农场;1963年春,两个农场合并,围湖垦田61平方公里;1994年,白鹭湖最后2400亩湖面被分割成一个个精养鱼池。

一片50多亩的“草湖”,是白鹭湖留给徐国富的最后记忆。“渠通了,水走了,蒿草疯长,严严实实,人都进不去。”

没水,就没有湖;没湖,也就留不住白鹭。

从此,白鹭湖仅剩下一个名字。

人水博弈的怪圈

“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发展诉求。”在白鹭湖农场副场长万方登看来,在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年代,围湖造田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

围垦40年,人们按自己意愿将白鹭湖改造成了一片富庶之地。

如今的白鹭湖农场,人均耕地面积达10亩,人均收入早已破万元。“虾稻共作面积3.2万亩,每亩纯收益3000元至5000元;精养鱼池上万亩,每亩纯收益2000元。”说起农场效益,职工们颇为自豪。

当温饱不再是难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湖的关系。

“人进湖退”,表面上我们征服、改造了湖泊,主宰了脚下这片土地。但每一次洪涝灾害都在提醒人们:它们才是这里主人。

行走湖区,时刻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困扰和隐忧——

一方面,防洪能力在不断提升。“与10年前相比,我们排涝能力提高了5倍。”“日降雨100毫米,24小时可以全部排完。”

另一方面,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繁,“十年六灾,一次比一次严重”。水生态也日益脆弱,“水系统被分割,活水变成了死水,死水变成了脏水。守着一条大渠,无可用之水。”

人与水的关系,陷入一个怪圈:人们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心构筑防线,巩固既得成果;洪水却一次又一次突破防线,让人们惊慌失措。

一次又一次博弈,终于让人们清醒:尊重自然规律,变堵为疏,给水出路,人才有活路。

艰难的“还湖”尝试

还湖,白鹭湖人是先行者。

2013年,白鹭湖农场启动“退池还湖”工程,计划先期退渔还湖1000亩,建设水生态核心示范区。

据万方登介绍,当时划定的还湖范围“北靠总干渠,南临五岔河,东沿杨家渠北伸接白露湖泵站西排渠,经赵台渠与总干渠衔接;西沿田阳一支渠,接杜家垸、陈家垸围堤(东侧)直抵九湖泵站与五岔河衔接”。

启动还湖,白鹭湖人有多重考量。

找回生态之美。“历史上,我们白鹭湖可以与洪湖媲美。白鹭成群,水美鱼肥,菱藕满湖,不能只是白鹭湖人的回忆和传说。”

给水回旋空间。“通过恢复白鹭湖生态湿地面积,增加调蓄能力,减轻总干渠防洪压力。”经测算,还湖1000亩,白鹭湖可增加调蓄容积3720万立方米。

涵养绿色发展。“我们需要为白鹭湖持续发展储备清洁水源。”万方登说,目前四湖总干渠劣5类水质已经制约了白鹭湖生态农业发展,影响了“白鹭鲫”“长丰鲢”“蛙生稻”等绿色品牌打造。

还湖,白鹭湖有先天优势。

“退”有空间。白鹭湖人均耕地面积达10亩,农场还掌握2万多亩集并田。“退渔、退田后,农工通过调剂可以获得新的生产资料。”

“人”有保障。作为国营农场农工,白鹭湖人退休后有稳定退休工资。再过4年,徐国富就可以退休,到时每月有近2000元退休金。

有动力,有优势,进展却不顺利。

3年过去,白鹭湖农场仅完成31户农户搬迁,断断续续筑起了十几公里围堤。期间,曾因渔民反对而数次搁置。

难在何处?

亟待求解的“平衡点”

耕地4.2万亩,水面1万亩,这是白鹭湖农场的全部“家底”。

拿多少来“还湖”?“分两步走,近期还湖1万亩,远期还湖2.5万亩。”潜江市水务局副局长田志力介绍。

在他看来,1万亩“小目标”比较客观,符合农场实际。“突破1万亩,涉及到基本农田调整,就需要省级层面推动,并在全省范围内综合考虑‘占补平衡’。”

就是这个“小目标”,也面临诸多难题。

钱从哪来?还湖1万亩,包括还湖工程、调蓄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初步估算需投入5.5亿元。“农场每年自有资金收入仅2000多万元,主要保运转,以及镇区基础设施建设。靠农场挤出资金‘还湖’,不现实。”

人如何退?“住房补贴、就业安置、生活救助等都没有现行政策依据和标准,亟待顶层设计予以突破。”

如何发展?人退湖进,“退”不是不要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可持续发展。“通过还湖,我们要将白鹭湖建设成一个集湿地科普教育园、水生态示范园、有机农业园、生态养殖园于一体的生态示范湖泊。”田志力说。

很显然,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们能不能在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才是白鹭湖人面临的真正考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