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经济开局考:如何看待中国债务问题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题:客观全面看待中国债务问题——专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

新华社记者林晖、陈炜伟

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时警示,当前一些金融领域风险显现,需要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

长期关注中国债务问题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1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金融领域风险的确在积聚,但还没到能爆发的程度。中期内,中国爆发债务危机的概率极低。

“分析中国的债务问题,眼光绝不能仅限于负债面,还应当兼及资产面:看一看债务的使用能否创造资产,能否为偿债提供物质基础。”在李扬看来,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为解决不良资产带来的金融风险提供了“家底”保障。

李扬介绍,发达经济体的政府从事债务融资,主要是为弥补其公共消费亏空、弥合养老体系缺口和进行收入再分配,中国政府的债务融资则主要是为各类公共投资筹集资金。

“消费和投资,不可同日而语。债务资金若用于投资,这些投资形成资产,并有现金流产生,这便为偿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反而会降低负债的风险。”他强调。

根据李扬团队的研究成果,按宽口径匡算,2015年底,中国主权资产总计229.4万亿元,主权负债126.2万亿元,资产净值为103.2万亿元。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现能力有限以及国土资源性资产使用权无法全部转让(特别是在经济下滑时期)的情况,扣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16.6万亿元,并以2015年的土地出让金3.1万亿元替代国土资源性资产69万亿元,从而主权资产由229.4万亿元减少到146.9万亿元。如此得到的窄口径的主权资产净值为20.7万亿元。

“即便使用最严苛的标准来计算,中国的主权资产净额仍然是正值。这意味着,即使政府债务未来出现一定程度的还本付息困难,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出售国有经营性资产和部分可变现的资源性资产来清偿债务。由于中国政府拥有足够的主权资产来覆盖其主权负债,‘清偿力风险’并不存在,因此,在未来的中期内,中国基本上不会发生主权债务危机。”李扬说。

从国际经验看,债务危机通常是由对外债务失衡引发的。

李扬表示,作为一个国内储蓄充盈的国家(2015年为47%、比多数国家高出20%),中国的债务融资来源主要是国内储蓄。“统计显示,2015年,外币计价的外债只占我国总债务的不到3%。这种‘左口袋欠右口袋’的债务/债权格局,使得我们可以不受国际市场的干扰,自主且平滑地处理自己的债务。”

此外,中国外债警戒的所有指标,多年来一直处于国际安全标准之内。在外债总规模趋于降低的同时,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代表的对外资产规模却在快速增长。2015年末,企业、政府和个人等在海外持有的资产余额减去负债余额所得,即对外净债权达到15965亿美元,债务风险无从谈起。

尽管中国发生全面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李扬表示,中国潜在的债务风险还是切实存在的,即银行显性和隐性不良资产构成的负债风险。

他指出,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随着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企业盈利和偿债能力的下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趋势终止,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9个季度上升,并创下自2005年第一季度以来45个季度的新高;同时,不良贷款率亦为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28个季度的高点。

李扬认为,除了显性不良贷款外,还存在若干潜在的不良贷款因素,如关注类贷款规模扩大,影子银行类表外业务的不良贷款风险敞口增加,包括欠息贷款、逾期贷款等在内的隐匿不良贷款隐忧,企业应收账款以及可能的三角债问题等等。

“要按照中央出台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一方面着手在存量上处置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注意在增量上防范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李扬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