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袁佳娟)隆冬时节,我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从食品产业园初创到好彩头项目竣工投产,从长飞潜江科技园项目落户到奥古斯特农药有限公司新型农药项目签约……我市工业项目犹如漫天星斗熠熠生辉!
短短5年间,我市传统产业高新化、特色产业循环化、新兴产业集群化效应初显;短短5年间,我市工业产业结构实现了由“重”转“轻”、科技含量由“低”转“高”、环保要求由“松”转“严”、投资强度由“小”转“大”,工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在全省县域中名列前茅。
“十二五”末期,预计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年将完成工业总产值107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8.6%;完成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年均增长13.9%,规上企业个数达到280家,净增104家。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轻工业占工业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40%;“5+3”产业总产值占工业的90%以上,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12%。
工业投资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企业技改扩规成为投资主体,技改扩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23.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52.3%。
眼前的数据不断记录着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和升级增效的运动轨迹!
然而,成绩的背后,是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面对压力,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研究出台了《中共潜江市委、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稳增长、调结构举措,相继完成了章华大道南等三条园区主干道、华中家具产业园一号路等8条道路、杨市工业园潜药南路等4条道路、园林工业园袁光西路等6条道路、潜江开发区盐化二路等的工程建设,启动了紫光路南延、刘杨路西延、盐化工业园循环路、广泽大道东延和泽口大道等道路工程建设。积极支持企业技改扩规,实施仙桥化学15万吨零极距离子膜全卤制碱项目升级改造、永安药业牛磺酸提取工艺改造等技改扩规项目233个;深入开展“百个部门进百企”、“两化融合进百企”、“减负督查”等活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设立2亿元的全省县市首支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深入开展市场增量行动,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4538家,其中企业1555户;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已完成“小进规”10家,新增规上企业7家,预计今年全年新增25家以上。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工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大跨越。以工业转型升级带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特色产业循环化、新兴产业集群化,强化产业和区域分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培育若干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建成了三个省级开发区、三个市级工业园。其中化工产业集群、食品制造产业集群、家具制造产业集群等被纳入全省重点调度产业集群范畴,化工产业纳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同时,启动建设晋煤集团煤盐结合,中石化无机化工基地、中国兵器集团氯碱循环扩规、华山水产甲壳素项目延伸、大雄国际商贸城和中部国际纺织城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近180亿元。
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加速形成。占地3万亩的华中家具产业园第一期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48家企业签约,22家企业正式落户,全友、好迪等知名企业落户园区;引进斯味特粉体、好彩头、九缘食品落户食品产业园;引进长飞科技园项目发展化工新材料,延伸盐化工业园产业链等形成新的产业支撑;光华电子、巨特电子、武汉鑫友泰等项目落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相继产生效益,潜江制药等18家企业深化“两化”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工艺进行智能控制,实现销售全国联网。
“三区三园”齐头并进,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油气储备库建设、湖北省“两圈一带”战略布局和武汉城市圈建设带来的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湖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工业企业发展搭建更大的发展平台
如何抢抓发展机遇,成为市委、市政府当下思考的问题。
“下一步,我市将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集群优势,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产城一体化’整体规划,推动产业发展循环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特色产业的品牌化,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开启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市经信委党委委员刘克森告诉记者。
按照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着力发展化工产业、小龙虾产业为龙头的支柱产业,着力提升油气开采、冶金机械、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形成“1+1+5+N”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工业发展内涵与质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