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潜江,过个地道“非遗年”

赏花灯,流光溢彩,活力满满;品美食,幸福满溢,热气腾腾。

蛇年春节将至,潜江大街小巷年味浓浓。

今年的春节具有特别意义,“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节日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迎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潜江用喜庆热闹的潜江灯会、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展演、品类繁多的美食美味突出“非遗”特色,让人们过一个地道的“非遗年”。

全省“非遗贺新春”活动

在潜江启动

1月22日晚,2025知音湖北·欢喜过大年系列之“非遗贺新春”活动在潜江开启。

1月22日晚,2025知音湖北·欢喜过大年系列之“非遗贺新春”活动在潜江拉开序幕。

今年的春节具有特殊意义,“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节日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迎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启动仪式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湖北评书”为叙事脉络,巧妙串联起十大精品节目。热闹喜庆的潜江民歌《赶秧雀》,柔和而庄重的武汉杖头木偶戏《千年礼颂》,百转千回的长阳南曲《岁月静好人风流》,慷慨豪迈的长江峡江号子《峡江纤夫号子》等一系列表演,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年味盛宴和民俗文化大餐。

潜江元素更是大放异彩。潜江草把龙、烛龙蜿蜒盘旋,气势恢宏;高台舞狮惊险刺激,威风凛凛;蚌壳精、采莲船摇曳生姿,充满灵动之美;海马、黑驴子、腰鼓等表演精彩纷呈,热闹非凡。同时,打糍粑、做米糕、糖塑、糖画等充满烟火气息的传统技艺展示,让人感受到潜江民俗文化的魅力。

活动现场,还有非遗表演和美食。这边看!轰隆的鼓声阵阵,武汉南湖高龙、黄石王贵武龙灯、十堰郧阳凤凰灯、荆州五虾闹鲶、天门三棒鼓等非遗表演轮番上演,市民游客的掌声接连响起。那边瞧!香气四溢的特色美食和精巧的非遗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这里吆喝叫卖、那里热闹采买,眼前全是热气腾腾、喜庆热闹的年味儿。

据悉,此次活动汇集全省非遗资源,外场民俗类表演节目14个,舞台展演节目11个、现场展示类项目74个,涉及传承人达千余人,是近年来我省举办的非遗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近年来,潜江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5项国家级、29项省级、160项市级保护名录先后入库,拥有6名国家级、25名省级、18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录居全省县级市第一,全国县级市前列。

百组花灯拉满春节氛围感

夜色斑斓,花灯如昼。

1月22日晚,“非遗贺新春”2025潜江灯会璀璨启幕,流光溢彩的花灯争奇斗艳,市民和游客沉浸其中,感受着浓厚的年味。

夜幕下,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等造型的花灯创意十足;潜江熊口管理区的手拿火把造型花灯,体现农垦人开拓进取的精神;积玉口镇的虾稻花灯,彰显着虾稻连作发源地的自豪之情;浩口非遗小镇的八仙过海花灯,清新脱俗。

水上灯组更是如梦似幻。锦鲤跃龙门,金光闪烁,熠熠生辉;鸳鸯戏水,情意缱绻,令人心醉;荷塘月色中,荷花清幽绽放,荷叶田田摇曳。岸上,娇艳欲滴的桃花灼灼其华,硕果累累的柿树林散发着丰收的喜悦,百福灯墙承载着满满祝福,憨态可掬的朋克十二生肖造型栩栩如生,吸引了不少小朋友驻足嬉戏,家长们则在一旁拍照记录这美好瞬间。

潜江龙虾花灯,栩栩如生。

潜江灯会成为潜江春节当之无愧的气氛担当。“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孩子们也玩得非常开心。”潜江市民陈女士说。

沉浸式观灯背后,拉满了文化浓度。潜江市非遗中心主任李彬介绍,潜江灯会历史悠久,是潜江春节、元宵期间全民赶会的综合性传统民俗活动,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潜江灯会参与申报春节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湖北四个申报项目之一。

作为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此次灯会的参与度空前高涨,潜江当地1000余人投身于花灯制作,竹根滩的花灯传承人一家7口共同制作海马等花灯;龙湾镇技艺人张克华大胆创新形式,用8万张扑克牌精心打造“玉龙抱柱”花灯。这次展出的近百组主题花灯、300余组装饰彩灯,最大的花灯宽18米,高6米,让潜江花灯这门古老的民俗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回头

百年名菜洋溢“年轻味”

“二回头”的烹饪过程有着精细的追求。

“做‘二回头’,鳝鱼的新鲜度至关重要。”1月17日,在潜江鑫乐大酒店,中国烹饪大师、湖北楚菜大师彭绍新一边往菜上面浇汁,一边为游客们示范“二回头”的做法。

作为流传200年的潜江名菜,“二回头”的烹饪过程有着精细的要求。彭绍新说,选料首选中等大小的鲜活黄鳝,过大或过小的均不适宜制作这道菜。鳝鱼必须现杀现做,去骨取净肉,轻轻拍匀上淀粉,放入蒸锅,待上汽后蒸八分钟。

此时,调制“二回头”的碗汁,先将醋和白糖放入碗中,待白糖溶化后,再加入其他调料,这样可使各种味料相互浸融。蒸制达标后,迅速将鳝肉切成约6厘米长的段,入锅烩制。

“‘二回头’需要旺火。”彭绍新点起灶火,锅中油温应达到210度,将蒸好的鳝鱼投入锅中,再沿锅边倒入碗汁,用炒勺推动,使汁与油融汇,混为一体,香味瞬间弥漫开来,撒上葱段和胡椒粉,一道美味的“二回头”就此告成。

“热吃最鲜。”彭绍新介绍,一般蒸制菜肴讲究热气腾腾的桌面效果。“二回头”恰好相反,上桌时是不应有热气的,但入口却要滚烫。这是因为有了油脂的参与,尤其是猪油沸点高,散热相对比水慢,加之盛器须先放在热水中烫过后再盛菜,从而减慢了水汽的蒸发与散热,所以“二回头”才出现“见无热气、入口滚烫”的奇效。

“秉持匠心,也要不断创新。”彭绍新说,现代人讲究清淡饮食,他们增加黑木耳、青菜,进行荤素搭配,通过传承创新,让菜品更健康美味。

因为制作考究,“二回头”先后被收入《中国名菜谱》《中国鄂菜》《中国楚菜大典》,并被授予“中国名菜”“湖北名菜” 等荣誉称号,成为潜江的一张饮食文化名片。

黄湾藕汤

“贡藕”熬出粉糯清甜

粉粉糯糯的黄湾藕汤出锅。

寒冬时节,喝上一碗粉糯清甜的黄湾藕汤,是不少潜江人的最爱。

1月16日中午,走进潜江王场镇黄湾村村民聂益荣家中,浓浓的藕汤味香气四溢。

只见聂益荣动作麻利,将新鲜的黄湾藕削皮切滚刀,排骨剁成块后锅中汆水,起锅烧油,把排骨炒香后,加入姜片,再加入开水,下入藕。

“黄湾藕多粉易烂,特别适合煲汤,文火煨,砂罐类更佳。”等汤炖好后,聂益荣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藕汤,撒上葱花,热情招待客人。

“汤稠味美,软糯拉丝,舒服!”客人喝下一口,暖身暖心,赞不绝口。

聂益荣说,黄湾藕汤的主要原料黄湾藕,产于潜江王场黄湾村,多为一根三节,藕有单数孔7、9、11不等。断藕抽丝可长达三米不断,即所谓“藕断丝连”。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吃了黄湾藕后,信口吟出诗两句“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以美女的白嫩手臂形容黄湾藕的外形,用“忠贞不二”的比干之心比喻单数藕孔,赋予黄湾藕以人的灵气,黄湾藕也因此有了“贡藕”的美誉。

不远处,黄湾村800亩黄湾藕种植基地,一片繁忙。

采藕工人身穿防水裤浸泡在水中,锁定莲藕位置后,用高压水枪在泥下冲刷,不一会儿,一根根细长的莲藕被“揪”出泥潭。

潜黄湾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尚能说,每年9月至次年3月,是黄湾藕的采摘期,亩产约2500斤。黄湾藕不仅在当地市场享有盛名,也深受周边县市群众喜爱。

好水好泥出好藕。罗尚能介绍,黄湾村一带土质富含硒、铁等矿物质元素,还有源源不断的汉江水滋润,黄湾藕淀粉含量多,市场均价每斤10元左右。

为了保护这一地方土特产,当地与武汉农科院合作,通过提纯复壮让黄湾藕品质更优,产量从每亩2500斤增加到3000斤。同时,流转土地建成300亩示范基地,预计今年3月份第一批种苗将投放。

熊口鱼糕

独有鲜香满载温情记忆

熊口鱼糕,满载人间烟火与温情记忆。


隆冬时节,潜江熊口管理区果子熟了农垦庄园的鱼儿迎来丰收。

“这些鱼都是生态喂养,吃园子里果蔬长大的。”老板朱建国邀请附近村民和朋友来收鱼、做鱼糕,共同享受这份丰收的快乐。

在熊口管理区、龙湾镇、张金镇一带,水美鱼肥时,就有请客吃鱼糕的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做鱼糕。

“鱼糕之韵,尽在一个鲜字。”60多岁的杨增云做鱼糕数十载,每年春节前,都是固定的“擀糕”时间。

一条条鲜活的草鱼被村民捞上来,杨增云熟练地将草鱼劈开,刀片轻快地片出鱼肉,去掉红色肉和鱼皮。处理好的鱼肉被放入水中浸泡去腥,半小时后,将鱼肉捞出,与肥肉、葱白、姜一同,开始有节奏地剁茸。很快,鱼糜部分就准备完毕。

“打鱼糕是最重要的步骤。”杨增云说,所谓“打”,就是搅拌。她熟练地将鱼糜与蛋清液完美融合,放入各种佐料增添丰富口感,再放进蒸锅。

晚上开餐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鱼糕,晶莹洁白,软嫩鲜香,用筷子夹起,两端垂下而不断,足见师傅手艺之精湛高超。“潜江水好,不光只有龙虾美味,鱼糕也是一绝。”一旁的食客凡蕾忍不住称赞。

鱼糕,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闻名,在潜江当地的居民,婚丧嫁娶、喜庆宴会都会烹饪鱼糕以宴宾客,而且上的第一道菜肯定是它,所以又叫“头菜”。朱建国回忆,以前,参加宴席的人都会用主人备好的荷叶包两片鱼糕,带给家中的老人和孩子食用,传递着亲情的温暖。如今,鱼糕依然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寓意着年年有余、步步高升。

卷切

三代人坚守传承借网出圈

“吃肉却不见肉”的卷切。

春节临近,潜江王场镇红桥村村民刘玉珍又开始忙着做卷切。

“潜江王场镇、高石碑镇一带,过年必有卷切这道菜。”56岁的刘玉珍,做卷切37年,是从奶奶辈传下来的手艺。

在潜江,卷切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明正德皇帝去世后,没有子嗣继位,太后下令让各地亲王赶赴京城,先到者继承帝位。远在钟祥的兴王朱厚熜为争取时间,假扮囚犯日夜赶赴京城。为不引人注意,兴王命厨师做一道“吃肉却不见肉”的菜以便途中食用。后来,第一个赶到京城的兴王当上皇帝,即为明嘉靖皇帝,此菜也被赐名为“蟠龙菜”。

历史故事是否真实并不影响潜江人对卷切的喜爱。如今,“无卷不成席”的卷切,已成为潜江人年味的传承。

刘玉珍把新鲜猪肉剁碎,加入配上姜蒜末、食盐等调味,再混入红薯粉、适量水和油,反复揉匀直至粘合有劲道。

“制作卷切主要在卷和切。”刘玉珍说,将和好的馅料倒入保鲜膜,卷成厚厚的长条状,然后用柴火灶大火蒸约90分钟,香味扑鼻。

切也有讲究,待卷切凉透后,切成1毫米左右的薄片,倒扣至盘中,便是蟠龙卷的形状,寓意龙腾虎跃,是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卷切的食法多种多样,切片摆入碗中蒸制,也可切成厚片炕着吃,或与蒜苗一同炒制,或放入火锅中涮煮。”刘玉珍说,卷切肥而不腻,每一种吃法都回味无穷。

凭借配料干干净净、只做新鲜食材的优势,高石碑镇35岁的袁晓璇向网友推介自制的潜江卷切,“食材都来自本乡本土,零添加,现做现发。”

2023年,返乡创业的袁晓璇尝试制作卷切,线下销售情况不错,于是决定开直播线上引流,拓宽销售渠道,每月纯利润达3万元。

眼下,年关将近,卷切也迎来销售旺季。“希望全国各地的年夜饭餐桌上,都能品尝到这道传统潜江美食。”袁晓璇说,新一年,她计划申请市级非遗,注册商标,开设工厂,开启品牌化发展之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珊珊 刘琼艳 曾俊伟  图/关洪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