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粮食生产传来喜讯。通过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制等“五良”配套措施,全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我市粮食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2024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156.98万亩,预计总产量将突破61.47万吨,同比增长1.77%。
建造“良田” 挖掘单产潜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质量是决定粮食单产水平的关键因素。前不久,总投资1050万元的3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老新镇棉条湾村9组正式开工。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涵盖土地平整、灌排设施建设、田间道路修建等内容,预计明年春季即可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老新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只是我市强化耕地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2024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在建面积已达10.75万亩,预计到2025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将达到31万亩。
选育“良种” 强化粮食“芯片”
积玉口镇积玉村农民李林峰今年种植的10多亩水稻,亩产比去年增加了100多斤。他高兴地说:“粮食增产得益于农业部门对水稻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市在小麦、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上推广了一系列优良品种,如小麦的粮征99、珍麦168、西农1号,水稻的鄂香2号、华夏香丝、隆稻3号,以及大豆的中豆62、中豆57和鄂豆8号等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截至目前,全市良种推广总面积已达74万亩,为保稳产创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良技” 提供科技支撑
我市大力实施“良技”措施,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通过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体系,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预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目前,我市已在杨市街道、王场镇、浩口镇、张金镇、渔洋镇等地建立了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潜江)田间监测点,在泽口街道建立了潜江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在市农科所建立了标准化病虫观测场。同时,积极申请建设农作物病虫监测调度指挥平台,并新建10个镇级监测点,配套病虫害观测及信息处理设备、检验检测设备等,扩增病虫害有效监测区域。这些监测点的建立,为我市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推广“良机” 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我市通过政策扶持,有效促进了信息化与农机装备、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5%。目前,我市农机拥有量达17万余台,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54万千瓦左右;拥有北斗农机智能终端1768台,其中自动驾驶终端272台、农机作业质量监测终端1496台;拥有粮食烘干机392组,日烘干处理能力达1.304万吨,基本满足全市粮食烘干需求。
构建“良制” 筑牢粮食根基
为了保障粮食生产顺利进行,我市积极构建“良制”。通过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我市还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和稻谷补贴资金。截至目前,2024年全市已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1.22亿元,稻谷补贴资金3873万元。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铸就“粮安”压舱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入推进“五良”融合,扛实粮食生产安全责任,深挖粮食稳产增产潜力,以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