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李理 通讯员 严晶)十一月的潜江,层林尽染,秋色灿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戏剧的芬芳。仿佛酿制着水乡特有的传统佳酿,第二届湖北省花鼓戏艺术节经过紧张的筹备,即将在这座人文荟萃的小城隆重举行。
花鼓戏是潜江人的情结。当地流行这样一句俗话:听了花鼓子哟喂哟,害病不消吃得药。作为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花鼓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早已深深植入潜江人的心田。根植潜江土壤的古老戏剧,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2500年前,楚灵王筑章华台雄峙诸侯列国,细腰馆娃,楚歌曰艳,驰骋春秋霸主风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诗经里流来的汉广恋曲,从原野上产生的悠扬田歌,汇流成花鼓戏婉转依呀的汤汤源头。如今,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潜江,又为这片浸润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土壤,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即将盛大开幕的湖北省第二届花鼓戏艺术节盛典,将吸纳7个县市9大院团、14个剧目到潜江同台献艺展演,汇成一部湖北戏剧艺术的宏大交响。
湖北花鼓,在江汉沃土艳丽绽放的非遗之花
“春风杨柳条条线,雨洒桃花朵朵鲜……”这带着浓郁地方气息的声腔,以戏剧的形式还原了水乡的柔情,岁岁年年,抚摸着水乡人民质朴的心灵。
湖北花鼓戏是江汉平原土生土长的戏剧剧种,流行于仙桃、天门、潜江一带,也叫“天沔花鼓戏”。她是在楚地盛行的诗、歌、舞以及劳动号子的激荡与滋养之中,逐渐孕育成江汉平原人民重要精神依托的“花鼓子”地方戏曲艺术。闹年的花鼓、采莲船、碟子曲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花鼓戏的源头。这一田野草台戏曲剧种,到清末民初逐渐形成了三大主腔,到20世纪50年代趋于定型、成熟,剧目多达200余个。
潜江花鼓剧团成立于50年代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剧团逐渐发展壮大。1993年经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潜江花鼓剧团升格为湖北省实验花鼓戏院。2006年,由潜江市群艺馆申报成功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定名为“荆州花鼓戏”。2012年,湖北省实验花鼓戏院再次更名为“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
《原野情仇》
《生命童话》
《五女拜寿》
《秦香莲》
几十年来,“艺研院”共有30余台(次)和80余人(次)分获国家、省、市级艺术奖励。《家庭公案》获文化部特别奖,《原野情仇》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文华新剧目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生命童话》获中国文华优秀剧目奖。《情缘》获楚天文华大奖。《五女拜寿》获省地方艺术节演出金奖。花鼓戏传统经典剧目《秦香莲》被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遴选为国家“非遗”保护资助项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李春华、孙世安分别摘取第14届、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8届中国文华表演奖。
花鼓戏这朵植根于江汉平原泥土的艺术花朵,带着水乡人的灵气与柔情,带着古老戏曲艺术的芳香,已经融入了潜江人民的血脉。
秋色浓郁的十一月,潜江曹禺戏楼,一群热情似火的年轻人正在排练一出全新改编的传统剧目《焚香记》。我们欣慰地看到,江汉平原上的这朵艺术奇葩,正在潜江年轻一代人的传承表演中,开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戏剧传承,活态演绎的乡土文化在振兴中发展
这是一片被戏曲滋养的土地。在潜江,除了曾四获国家文化部和中组部表彰奖励的省级花鼓戏艺术研究院这一专业院团,在田间地头还活跃着许多民营花鼓戏班。哪个地方要是搭台唱戏,开心的人们奔走相告,四乡八邻的乡亲们都会像过节赶集一样,聚拢到一起“看花鼓子”。这样的情景年年都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热闹地上演。
花鼓戏专家为学生们授课
第二实验小学表演《站花墙》
2016年9月1日,潜江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潜江第二实验小学举行,1000余名师生现场与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的专家进行互动,并观看了剧院编排的花鼓剧目。据了解,潜江市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已成常态,市二实小与本市花鼓院团已“结缘”10余年。让地方戏曲进校园开展普及教育,早已明确写进市教育文化部门的联合备忘录。
2016年10月27日下午,第二届“戏迷潜江”业余声腔大赛在曹禺戏楼正式开赛。此次活动吸引了潜江和全国各地的戏迷们前来报名。有一位来自广州的选手在现场无限感慨地说:“在广州10多年,每每听到花鼓戏都会热泪盈眶,因为那是来自家乡的声音”。
这是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潜江传承的场景。潜江人一向把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视为自身的根与脉,他们热衷于对本土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加以有效的传承保护。潜江虽小,在非遗领域却已拥有4项“国保”、13项“省保”、92项“市保”。其中,“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双双进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两戏”的成功申报,极大地彰显了潜江本土戏曲资源优势,为潜江市戏剧文化事业的远景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这些老戏骨年纪都大了,我们用毕生精力去让花鼓戏扬名,就希望它能一直发扬传承下去!”说到自己钟爱一生的花鼓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胡新中表示,花鼓戏想要创新发展,关键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演员必须保持旺盛的状态,必须要有顶梁的年轻人。
对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潜江市做好戏剧传承的重要举措。2006年,市花鼓剧院在华中师范大学、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花鼓戏大专班,定向培养的二十余名花鼓戏专业演员全部毕业分配上岗。新鲜血液的输入为市花鼓戏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十年过去了,这批青年演员在院领导和老戏骨们的培养扶持下,已经成长为院团的文艺演出骨干。由他们主演的一批精品剧目多次在省内外演出中夺得大奖。《情缘》、《五女拜寿》、《秦香莲》等优秀花鼓剧目在全省展演、央视展播;《生命童话》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及4个单项大奖。
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活动也花开潜江大地,构成活态传承的风景。全市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并形成特色系列。除了举办大型节会,还广泛开展“天天跳、周周唱、月月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潜江大舞台”、“舞动潜江”、“唱响潜江”、“戏迷潜江”、“农民文化节”等群众文化品牌。每年送文艺到基层演出150场(其中花鼓戏100场,皮影戏30场,广场演出20场)以上。各区镇处综合文化站每年举办在当地有影响的大中型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开展培训、展览、演出等文艺活动不少于12次。曹禺戏楼、潜江剧院、城乡文体广场,成为广大市民看戏听戏、文化休闲的理想场所。
打造中国戏剧之都,这就是文化潜江的“中国梦”。在湖北省开展地方戏曲振兴的大气候下,潜江市新近又出台了《振兴花鼓戏(2016—2020)计划》。
“今后,我们将继续巩固荆州花鼓戏湖北省三大剧种之一的地位不变、省艺研院在全省花鼓院团的“龙头”地位不改,进一步提升我市花鼓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构建面向全省的花鼓戏艺术研究、创作和展演平台,实现花鼓戏戏曲群众组织市域全覆盖。”潜江市文化体育旅游新闻出版局局长徐中兵表示,他们将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专业与民间发展并重,固本浚源,延续根脉,兼收并蓄发展专业与“草根”剧团,激发艺术活力,不断开创潜江地方戏曲艺术事业发展新局面。
凭着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潜江人演绎着不一样的风景。靠着这种对优秀地方文化的尊重、敬畏与执着精神,潜江人信心十足地朝着戏剧之都的梦想奔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