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2月14日电 题:朱兆云:实干笃行 致力于民族药研发
新华社记者严勇
“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这是接受采访期间,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原所长朱兆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朱兆云今年67岁,从事中药民族药传承和创新性发展30余年。她所在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位于昆明西山脚下,远离市区。多年来,许多藏在山间、鲜有人知的民族药,从这里起步,在朱兆云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造福万千病患。
12月9日,朱兆云在办公室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我们研发的全三七片有望在明年拿到临床批文,意味着这款新药离市场化又近了一步。”朱兆云说,“以往我们利用的都是三七的根,这一次像茎叶也有被有效提取出来,使药效进一步提高。”
三七是一种传统名贵中药材,朱兆云跟它打交道已有多年。2017年春节,结合医学需要,在翻阅大量资料后,朱兆云将其作为新药研发对象。随即,团队设立9个攻关小组,启动相关工作。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朱兆云将更多时间用在三七的临床方案设计上。在新药研发的关键节点,她暗下决心,连吃饭都是在成堆的材料前匆忙解决。
这只是朱兆云致力于民族药传承与开发的一个缩影。正如她所说:“中药民族药中蕴藏很多好东西,但目前还没有很好地被开发出来,很可惜。这也是我和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
朱兆云在查看标本。(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供图)
朱兆云出生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一个中药世家,自幼对中药有浓厚兴趣。1978年,她考入云南省中医学院,四年后被分配到大理制药厂工作,随后还带队组织了大理全州的中药资源调查。
1999年,朱兆云出任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所长。
刚到这里时,眼前的一切让朱兆云傻眼了。院子里杂草丛生,更糟糕的是,由于转制失去财政支持,很多工作处于搁置状态。
在此之前,朱兆云在云南省医药工业公司工作,担任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两边的条件落差,着实让她有些意外。
“很多仪器设备都没有,连正常的科研工作都无法开展。”朱兆云回忆。当时有职工在背后嘀咕,所长估计干不了多久就走了。朱兆云一门心思投入到新单位的工作,靠实干打消大家顾虑。
要加大新药研发力度!朱兆云积极争取科研经费,组建团队,启动一度搁置的民族药资源调查。当时,彝族群众对跌打损伤等疾病的独特治疗经验吸引了朱兆云的注意。她一头扎进研究里,对比成百上千个处方,反复推敲琢磨;骑着自行车,跑遍昆明城的各大中药铺。
最终,经系统规范的药学、药理、毒理及临床研究后,朱兆云创制了痛舒胶囊等5个国家新药,并成功上市。
朱兆云(左)在实验室里和同事进行药品研发工作(2017年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依靠民族药的创新研发,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走上了逆袭之路。寒来暑往,在朱兆云带领下,沿着当初设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两条线,所里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组织开展资源调研,主编《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等6部22卷著作,共计1191万字,鉴定确证收载4392种药物;
领衔完成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朱兆云(右)在基层开展民族医药调查。(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供图)
“她对科研工作极其严苛,很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回忆多年来一起共事的经历,现任云南白药集团药品事业部首席医学官的王京昆说。
今年11月,朱兆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莫大的荣誉,也是对民族药研发工作的肯定。但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将带领团队继续努力,开发出更为优质的云药,造福广大社会。”朱兆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