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个故乡
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作为今年备受关注的北移南返亚洲象
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月是故乡明”
北移亚洲象群(2021年7月17日摄)。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供图)
都说“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
可我们“短鼻家族”从南向北
又从北向南
打破了这句俗语
现在,在家安享生活的我们
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
——中老铁路要通车啦!
航拍视角下的中老铁路野象谷站(10月28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我的“老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就要通火车了
我们的距离,就要变近了
这条了不起的跨国铁路
是不是也会让你心里的那个远方
不再遥远了呢?
你是否愿意
与我共同搭乘这趟列车
到我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
中老铁路野象谷站(10月28日摄)。新华网 李浩 摄
湛蓝的天空
炽热时偶尔吹来的微风
原始森林中,层层叠叠的热带植物
依稀可见野象踩出来的一些小路
这就是我的“老家”——西双版纳野象谷
野象谷景区(11月7日摄)。新华网 李娜 摄
野象谷,中老铁路进入西双版纳后的第一站
被称为“象往的车站”
地处景洪市勐养镇
因毗邻我们亚洲象自然保护区而得名
航拍视角下的中老铁路野象谷站(10月28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为了不影响亚洲象活动
铁路从山体内部穿过
线路走向也避开了亚洲象主要活动区域
通过延长隧道、以桥代路、设置隔离栅栏等措施
为我们亚洲象让出了活动区域
勐养隧道,西双版纳隧道
连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航拍视角下的中老铁路野象谷站(10月28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要问车站长什么样
先仔细看看我的样子
野象出没(资料图)。新华网发(野象谷 供图)
没错,大象灰和象牙白是这座车站的背景色
佛手黄和棕榈绿则点缀着空间
装饰的灵感,据说也源自我们
瞧,象鼻形态朝上寓为喷水象
象征着喷出欢乐喜悦
候车大厅吊顶设计
从“大象漫步”留下的脚印中获得灵感
提取足迹元素,有出行平安之意
整个车站远眺就像是一头亚洲象
挺着象牙在热带雨林里悠闲地漫步呢
野象谷站融入大象元素(10月28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这一幕,不仅仅停留在车站外观
在亚洲象随时可能出现的野象谷
挺着象牙在热带雨林里漫步的小伙伴们
也许真的会出现在你眼前哦
野象出没(资料图)。新华网发(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西双版纳野象谷是亚洲象在中国的栖息地之一
其位于勐养片区东、西片区结合部
是生活在两片区的野生亚洲象交流汇聚的中心通道
这里分布着8条象道
都是人类通过观察野生亚洲象的活动规律后
开辟出来的
悄悄告诉你,8号象道是野生亚洲象的最爱
野象谷景区航拍(资料图)。新华网发(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景区内分布着高空栈道、雨林索道
漫步其中可能会偶遇我的小伙伴哦
有单独行动的小公象
还有可能是一整个野象家族
听说颇为出名的“大缺耳朵”家族
就很喜欢在景区可观象的区域内活动
野象谷景区高空栈道(资料图)。新华网发(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景区周边区域内生活着7至8个野生亚洲象家族
人类监测到的亚洲象有70至80头
其实还有很多伙伴在保护区周边活动
每年1月至4月,是这里亚洲象数量最多的时候
我们都要赶回来“开大会”
交流这一年的阅历
特别是我们北移象群
说不定也会回到“老家”
把一路的所见所闻与大家交流分享
云南北移亚洲象群(资料图)。新华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供图)
当然,这里不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也续写着生命的希望
“羊妞”“然然”“小强”等网红象就生活在这里
有的因为意外受伤
有的出生就带着重病
有的失去了家人……
庆幸的是,它们都得救了
还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
写下了一个个暖心故事
“象爸爸”陈继铭与救助象“龙龙”玩耍(11月5日)。新华网 李娜 摄
这里有一群被称为“象爸爸”的人
有帮我们治病疗伤的大象医生
还有了解我们亚洲象习性的监测员
他们在不同岗位上
践行着保护亚洲象的使命
“象爸爸”们带大象做野化训练(11月7日摄)。新华网 李娜 摄
我的小伙伴们,有的还在接受治疗
有的则一边康复,一边接受野化训练
这一幕幕画面都告诉我们
“家乡”,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啊
那里有着我们的守护者
保存着我们最熟悉、最喜爱的热带雨林
如果说野象谷是“人与亚洲象沟通的桥梁”
那野象谷站便是走往这座桥梁的通道
不妨我们来个约定
来中老铁路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野象谷
看看我温暖的家乡
这里的冬日足够热情
这里的雨林足够美好
更重要的是,你还可以和我好好交流一番哦
“象爸爸”熊朝勇悉心照料大象(6月12日摄)。新华网发(野象谷 供图)
列车经过温暖的野象谷站
便会到达热情的西双版纳站
跟随我的脚步
继续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