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疫情“风暴眼”中寻觅灯塔

10月5日,黑龙江省报告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首次单日“零新增”,由哈尔滨市巴彦县肇始的这轮疫情,终于出现人们期待已久的消息。

时间退回到9月21日,巴彦这座东北小城因出现本土确诊病例,一夕之间成为疫情“风暴眼”。

海报制作:谢剑飞、张涛

一群人旋即向这座小城集结。来自黑龙江省多个医院的医疗队进入巴彦县各个社区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巴彦县各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下沉到小区值守,按下“暂停键”的小城跑出抗疫加速度——

早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预检分诊导诊护士长王娇萌用吹风机将前一天被雨打湿的衣服草草吹至半干,套上防护服,又开始进入新的小区。

正午,阳光透过窗花,照在值守干部刘建国略显疲惫的脸上。嗓音已经沙哑,但他接起电话,仍然是干劲十足:“好的!哪里?马上!”

拼版照片:左图为在巴彦县一小区门口卡点,包保干部董洁非比手势加油鼓劲(9月26日摄);右图为董洁非为居民送去生活物资(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在巴彦县进出城的防疫卡口,巴彦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交警王艳鹏比手势加油鼓劲(9月27日摄);右图为王艳鹏在查验过往车辆(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谢剑飞 摄

入夜,“80后”常亮和“00后”韩月祺两名志愿者忙了一天,却“蜗居”在县城郊外一处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这里存放着一批全国各地捐来的爱心物资,他们要彻夜守护。

新冠肺炎疫情似一场灾难般的暴雨,无情地淹没了这座城市前行的轨枕。灾难来临之时,一位位普通人披上“征衣”,他们脸上的汗水催生了这片土地上信仰的新芽,让我们在平凡的人身上感受到了顽强不屈的精神力量。街道上、小区里,志愿者们高喊“巴彦加油,黑龙江加油”,声音在楼宇间回荡,像是城市在回应。

那一刻,我们似乎看到了人们眼中渴望胜利的光。

9月25日,哈尔滨市巴彦县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在巴彦县一小区内进行消杀。 新华社记者谢剑飞 摄

哈尔滨市巴彦县一大型超市工作人员为封控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当我们把镜头拉回至疫情暴发初期的时间线,会发现从9月21日到24日短短四天时间,巴彦小城两组数字的变化引人瞩目——当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从1例增至33例,与此同时,巴彦县的核酸日检测能力从4500份迅速提高到30500份。两组数字的背后,印着不同的名字,前一个名字是“德尔塔”毒株,后一个名字是“家国”。

新增病例目前虽然暂时为零,但“疫”考尚未结束。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穿着红色志愿者马夹的工作人员依然往复穿梭;在巴彦县的管控小区,包保干部用真诚服务温暖着这座初寒的小城。

在哈尔滨市巴彦县一大型超市门口,配送小哥李阳比手势加油(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在哈尔滨市巴彦县,人们比手势加油鼓劲(拼版照片:拍摄时间为9月23日至9月27日,新华社记者王建威、谢剑飞摄)。

记者离开巴彦县前,曾和配送小哥李阳有段对话。疫情之前,小伙子是一位外卖配送员,疫情暴发后,他也在想,作为一个巴彦人,能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什么。最后,他选择为县城一家超市跑腿配送物资。最忙的时候,他从早上9点一直干到下午5点,忙得“脚打后脑勺”,每天能送上40多单物资。

“如果不给你钱,你还送不送?”

“有了疫情,谁也不容易,不给钱也得送。我家里确实指望着我挣钱,但这么多人的家有困难,我能不管不顾吗?”

说话间,李阳拿上两大袋物资转身离去。黄昏的光投在他的身上,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

平凡的小城人,正是“风暴眼”中的灯塔。(记者陈聪、王建 参与采写:王建威、黄腾、徐凯鑫、谢剑飞、王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