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记录百年盛典背后的感人故事

2021年7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总台纪录片摄制团队历时2个月,全程拍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筹备过程,用镜头记录了百年盛典活动背后的感人故事。

前所未有 千人献词怎么齐?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面对天安门城楼最近的是一个特殊团队,由1068名青少年组成的千人献词团。7月1日,来自首都52所大中小学的千人献词团,在4名领诵的带领下,代表全国亿万青少年,向党和人民发出青春的告白、许下青春的誓言。

庆祝大会广场活动总导演 肖向荣:前所未有,这是第一次。在这两个百年的交汇点上,最重要的就是下一个百年的这些主人翁们,其实是想向全世界告诉我们党准备好了,我们后继有人。

“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如何向世界展现好未来中国的形象,千人献词在训练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首先就是没有音乐伴奏、没有人发口令,也没有人指挥,如何让千人朗诵做到整齐划一,导演组和各学校老师各有奇招。

庆祝大会千人献词团训练组副组长 刘鹏:三二一,走。

学生集体: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除了用绕口令让大家嘴皮子利落,北京166中学通过发声技巧、腹式呼吸、形体和体能训练等方法,让学生打好朗诵的基本功。

中国人民大学则想出了“平板支撑+朗诵”的训练方法,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门的表情训练,达到“动作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除了绕口令、练声、体能等基本功训练外,通过老师指导划重点、讲解训练稿,运动中练词调整气息。

在各校合练时,导演组又统一划分气口、重音和发音长短,朗诵风格等,达到“声音齐”。

千里挑一 四人领诵怎么选?

千人献词团中,四名领诵是整个团队的声音指挥,把控全场的朗诵节奏,同时还承担着引导千人献词团情感和情绪的功能,领诵的表现无疑是重中之重。

在近4000名候选人中,最初有21人入围领诵候选大名单,经过两个月阶段性封闭训练和导演组的严格筛选,最终有10名候选人进入下一阶段训练。在之后的训练中,这10名同学分为三组,互为备份。

6月12日,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核心要素演练开始前,领诵一组的吴德宇,被临时换下,安排到群诵方阵参加演练。

献词团领诵小组成员 北京景山学校初一学生 吴德宇:不管是站在什么位置,我们都是站在祖国的心脏上(哽咽)。

最终,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大三学生冯琳、中央财经大学的大四学生赵建铭、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彭友馨和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姚牧晨站在团队最前面,带领千人献词团,更是代表全国亿万青少年,向党许下青春诺言。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巍巍巨轮”如何“乘风起航”?揭秘大会布置设计团队

7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的布局,恰似一艘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巍巍巨轮,在船头,巨型的党徽年号构成最醒目的标志,仿佛在引航14亿多中华儿女的前行方向。

这次庆祝大会天安门广场的整体造型和装置设计,2021年1月开始启动,中央美术学院和国内多家顶尖艺术院校的上百名艺术家参与创作。最终,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的“巍巍巨轮”方案脱颖而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我们觉得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总书记讲的这句话特别让人能够产生我们的自豪感,特别富有历史的宽阔度,也特别具有从今天面向未来,走向未来的这种雄心壮志。

作为庆祝大会天安门广场上的核心要素,党徽年号装置前后经历了30多版设计方案和上百次的打磨修改。2月26日,“跨越百年”被定为最终方案。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邱志杰:它既像一朵展开的浪花,它也像一个彩虹之门,它也像一座连绵起伏的群峰,又有一种跨越百年、通向一个光明的未来的那样一种意向。我想正是这种多重的意向,它能够给人一个非常崭新的印象。

出场即震撼 最帅单膝跪地的礼炮兵是怎样炼成?

战士们脚上穿的皮靴普通人可能几年都穿不坏,但礼炮兵训练每次需要用脚尖着地,因此每名炮手平均每个月就要报废一双皮靴。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下士 王康:五步跪炮,虽然只有短短5米的距离,但是我们每天往返上千次,一天下来,距离可达到5公里。我觉得再好的马靴,也抵不过我们日复一日的训练。

两个月的训练,战士们风雨无阻,每天训练近十一个小时。烈日下,队员们的衣服每天都会被汗水浸透几遍。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副参谋长 张震:我看大家也是一身汗一身汗的。但是你流那么多汗,最后说你不齐,或者是说我们自己感觉不好,你对得起你的汗水吗?对得起我们今天一上午的辛苦努力吗?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副参谋长 张震:更多的我不讲了,马上收操了,我希望我们这一趟走好。

总台音响天团玩转声音 给你好听

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举国瞩目、全球关注。相比现场观众,更多的人是通过广播电视直播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共同感受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这一庄严历史时刻。这对音响保障和电视转播团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挑战。

通过一次次的反复测试,音响团队逐步摸索出现场声音的传播规律。

建党百年庆祝大会音响保障指挥部工作人员 周凤歆:你先来下面这只(音箱),它再加上它,还是这一组。这个音箱出来的声音缺少低频。

记者:这个音箱的作用是对着观礼台发声的对吧?

建党百年庆祝大会音响保障指挥部工作人员 周凤歆:对,固定观礼台,先是记录下来,比如说我们想把声音打到那个位置,现在低了,低了以后就会打到墙,打到墙就会带来很多的反射,那这些反射就会影响别人。所以我们先把这些声音记录下来,然后我们最后再决定是怎样调整。通过对音箱扩声的角度实行精准的控制,从而减少了广场建筑物对声音的反射干扰。而针对广场上密集分布的音箱设备,音响团队采用了分区延时方式扩音。

建党百年庆祝大会音响保障指挥部执行副指挥 朱峰:声音传播读速度大概是每秒340米,但是电的传播是一秒30万公里,每一个方阵大概40米,这样的话每一个方阵之间的声音延时大概在0.1秒。

以广场最北侧的第一排音箱作为基线,音响团队按照从北往南的顺序,将每个观众方阵前的音箱发声设置为要比前一排音箱延时0.15秒后再发声。这就意味着最后一排音箱的发声比第一排音箱延时发声约1.2秒。这就保证了七一当天无论坐在哪个方阵的观众,当其他任意位置的音箱声音传到他所在方阵的时候,他面前的这排音箱也正好开始出声。保证了各个音箱之间不发生声音相互干扰,同时也让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能听到清晰饱满的声音。

一气呵成!看总台54秒长镜头直播如何实现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中,国旗护卫队穿越巨大的党徽年号拱门,走向升旗区。一个长达54秒的长镜头一气呵成,完美诠释了军队在党的指引下走来的内涵,完成这个叙事任务的是一个最长可达18米,重量超过1吨的重型伸缩摇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转播团队摄像 侯鑫强:我觉得这次这个镜头设计就像穿针引线一样,我要从一个小孔里边,看着英雄纪念碑,看到人民的军队,我们把握秒数,要掐得十分精准。

由于党徽年号拱门直到6月26日最后一次全要素演练前才搭建完成,此前导演和摄像团队只能对空、心中默念着党徽的形象和位置模拟拍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转播团队摄像 侯鑫强:就是一个无实物的拱门,上面并没有党徽,因为还没架上去。我们只是在想,上面这个党徽很大、很漂亮。等那天架上去长镜头走完的时候,我们当时内心都很激动,旁边看着的人也都很激动,导演组当时对这个镜头的要求是又要有政治的表达,又要有艺术化的表达,我们确实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