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9月15日电(记者刘坤)“1995年,82岁的老红军张兆泉被查出身患肝癌。去世当天,他让亲属将装有党证的小包取来给他。最终,这张跟随了张兆泉几十年的党证,陪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长周璇讲述。
1913年,张兆泉出生在安徽六安徐集一个雇农家庭,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政治指导员、方面军政治部党务委员会专职常委、总务科长、代总务处长等职务,系原四川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张兆泉照片。(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供图)
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西部转移,翻秦岭、越巴山,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2月,中国共产党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四川省通江县召开,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委。
据张兆泉生前回忆,当时为加强党员干部培养,坚定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委特制党证,以嘉奖作战勇敢、表现优秀的共产党员。
参加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等战斗的张兆泉获得了这张光荣的特制党证。
张兆泉的党证。(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供图)
张兆泉对这张党证倍加珍爱。战争年代行军打仗,不便保管,他便将党证用布和油纸包好,缝在口袋里,从不离身,部队休整时,拿出来晾晒。
在红军过草地前,张兆泉带领十几名战士去筹粮,与敌人发生遭遇战,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张兆泉等人顽强抗击,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守进一座寺庙内,直到援军赶到。
在此次战斗中,张兆泉肩膀和大腿两处负伤。被救回后,战友将他的血衣拿去清洗,他急得大喊:“衣服里有我的党证,不要弄坏了。”直到看见党证完好无损,张兆泉才放心去治伤。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兆泉根据组织安排,工作几经调整,这张党证也跟随他辗转多地。
这张88年前的“中国共产党党证”,从川陕苏区时期开始,伴随主人62载,与张兆泉一起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个阶段,直到他去世。
这张长13.8厘米,宽11厘米,重2克的布质党证,凝结着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组织的忠诚。
如今,它被珍藏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中,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