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温下城市供水“问诊医生”

8月3日,张杨和他的同事驾车前往报修的供水管网漏点。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八月的合肥,骄阳似火。他们头顶烈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倾听城市的心跳,和地下水管“对话”,为城市管网“把脉”,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用水安全和健康。

他们就是合肥供水集团“雷锋精神”听漏队。听漏队现有队员24人,主要负责全市9000多公里供水管网检漏工作,服务面积650平方公里,服务用户252.01万户。一座城市的供水网线好比人身体里的大小毛细血管。他们通过听漏棒或听漏仪对管网的阀门、水表以及裸露的管道进行听音,发现异常漏水声,便掀开窨井盖,进行取水化验。如果检验出自来水成分,他们就要对附近进行地面听音和钻孔听音两种作业,最后确定漏水点并做上标记报送给维修部门。

“夏季用水量高,运行管网的负荷增大,漏水的可能性也会变大,我们的工作量相对其它季节也会偏高,经常会出现白班夜班连轴转的情况。”听漏队队长张杨说,炎热的夏季对听漏队员的耐心和耐力都是种考验。因为他们需要在高温环境中,耳朵长时间贴着听筒,静下心来反复倾听管网的声音,这种体感其实极为不适。但只有尽快找到漏点,才能为抢修施工、恢复供水争取宝贵时间,才能让“生病”的城市管网恢复健康。

“听漏既是经验活儿,又是个技术活。”张杨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边苦心钻研听漏技巧,一边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检漏技术,逐步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检漏体系,大大提高了管道漏点定位效率,有效解决了诸多“疑难杂症”。

“一勤天下无难事”,张杨一直用这句话警醒自己。他始终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螺丝钉精神”发挥到极致。三年间,张杨已带队巡检管网7000多公里,检出漏点1900余个,定位准确率达99.8%,节约水量达3400万吨。(周雨濛)

8月3日,张杨与同事将听漏棒放进地下,准备听漏。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8月3日,张杨用传统听漏棒初听管网漏水情况。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8月3日,张杨将监测仪整理好放入窨井中监测漏水情况。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张杨与同事在回站点的车上交流业务。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张杨回到站点,前往食堂吃午餐。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张杨在食堂喝一碗绿豆汤解暑。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午后,张杨走向作业车。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8月3日,张杨开始下午的工作前,在车上查看当日的工作记录。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8月3日下午,张杨与同事在一处检漏点检测管网。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张杨取水化验,发现样本变红,说明此处管网附近有自来水泄漏。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张杨利用相关仪的信号发射机监测。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相关仪的信号发射机将管道漏水信号传输至主机,由主机进行科学分析决策。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发现异常情况,张杨和同事同时运用传统听漏技术和现代听漏技术在地上开展进一步监听。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张杨运用现代科技设备顶着烈日耐心听漏。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8月3日,张杨在主机内输入管道参数,对管道进行相关分析。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8月3日,张杨在具体漏点做上标记,方便维修部门维修。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检漏完成,张杨和同事靠在车后备箱上喝水休息。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8月6日,张杨在一处检漏点听漏,背后被汗水浸湿。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8月6日,张杨听漏结束用水浇在脸上降温。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8月6日,汗水从张杨脸上滴落。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

张杨每月会组织召开业务学习会,带领队员分析总结疑难漏点的探测方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检漏技术。新华网发(张闻宇 摄)

夏季工作量大,张杨和同事们经常白班、夜班连轴转。新华网发(蔡笑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