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优一先”风采录|在灰烬废墟中寻迹觅凶——记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涉爆案件侦查技术处处长、警务技术二级总监孙玉友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题:在灰烬废墟中寻迹觅凶——记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涉爆案件侦查技术处处长、警务技术二级总监孙玉友

新华社记者熊丰

身处浓烟滚滚的爆炸和放火重特大案件现场,以赤胆忠心挺身而出、逆行向前;在痕迹物证、仪器试剂陪伴中挥洒热血,让疑难物证拨云见日、悬案积案起死回生……

从警36年来,他先后完成400多起重特大爆炸和放火案件的现场勘验工作,开展2000多起案件的检验鉴定工作,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爆炸和放火物证检验鉴定方法,使我国爆炸、纵火案件的物证检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党忠诚,不负从警誓言,这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涉爆案件侦查技术处处长、警务技术二级总监孙玉友毕生的选择。

孙玉友照片。(公安部提供)

执着追求“警察梦”

1963年,孙玉友出生在吉林省公主岭市。18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兰州大学化学系。

“我很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但心中一直有一个‘警察梦’。”1985年大学毕业时,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需要引进鉴定方面的专业人才,学校便推荐了品学兼优的孙玉友。

第一次跟着同事到爆炸案件现场,刚参加工作的孙玉友从没见过如此惨烈的场面。

偌大的废墟,血肉模糊的尸体,弥漫的浓浓血腥味……看着同事们一个个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投入到现场勘查中,孙玉友鼓起勇气投入工作。

孙玉友和同事们在勘查有害气体爆炸现场。(公安部提供)

当勘查到一堆零乱的杂物旁边时,一具被炸裂的尸体映入眼帘,他终于没忍住吐了出来。“习惯就好了!”同事朝他投来鼓励的微笑。

“我想知道我们在实验室能破案吗?”孙玉友曾心存疑惑。“小孙啊,你可别小看实验室的工作,我们负责勘查现场,提取相关检材,通过鉴定后确定与案件的关系,为办案提供侦查方向或作为证明犯罪的证据。”当时的鉴定中心领导亲切地对他说。

逐渐地,孙玉友被身边前辈和同事们献身刑事技术的忘我精神感染和折服。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分析在现场提取的微量物证,确定和排除与案件相关的元素。一有现场,他就主动请缨,珍惜每一次与专家一起出勘现场的机会,认真地记录和总结参与办理的每一起案件。

“有权威刑侦专家前辈在身边率先垂范和指导,他们是我成长路上的标杆,不仅让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也让我确定了人生努力的方向。”孙玉友说。

在废墟中还原真相

“对于刑事技术警察来说,案发就是号令,现场就是战场。在一些爆炸和火灾现场,尽管浓烟滚滚,小爆炸时有发生,但是为了尽快查明事实真相,我们不能害怕、不能后退,只有逆行向前。”孙玉友的话语铿锵有力。

2008年1月,深圳宝安区一制衣厂突然起火,造成7名女工死亡,另有2名被烧伤。案件发生后,深圳警方通过现场勘查,提取到大量物证,但都无法证实起火的原因,紧急向公安部求助。

案发第4天,孙玉友赴深圳对现场进行复勘,因火灾面积大加上救火时被大量水冲洗,现场遭到严重破坏。他弯着腰,在现场反复勘验了一整天,却没发现可疑物证。

孙玉友勘查爆炸现场。(公安部提供)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他站起来伸了伸蹲得麻木肿胀的双腿,盯着这个被烧得面目全非的现场,陷入了沉思:是圈定的范围错了?还是关键物证被水冲洗掉了?凭着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孙玉友坚信,它们就藏在某个角落里。

第二天一早,他便来到现场。用手中的小铲子一点点拨开地面和平台上燃烧后堆积的残渣,当寻觅到一楼楼梯口倒数第三级台阶时,他的目光盯住了台阶外沿所钉木条的细小缝隙中几粒光亮的小碎粒。

他小心地用镊子将其一一夹取出来放在物证袋里,这是几粒玻璃碎渣。经过与周围被震裂破碎的玻璃门窗碎片进行比对,发现两者的材质有所区别,他判定这几粒玻璃碎渣是外来品。

孙玉友兴奋地带上这些材质去检验鉴定,认定这是酒精瓶底部的玻璃碎片。制衣厂是不用酒精的,这些材质从何而来?孙玉友大胆推测这是一起携带酒精到现场实施纵火的案件。

深圳警方以此为方向,通过缜密侦查,很快锁定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凭着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分析力,孙玉友先后破获多起纵火重特大案件。他还将实战中遇到的有关爆炸、纵火及枪弹残留物检验方面的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

无悔的忠肝义胆

作为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和应急管理部的火灾调查专家,在调查重特大爆炸和火灾案件时总能看到孙玉友的身影,而完成这两类工作任务却要面对多项特殊困难。

一方面,爆炸现场有可能存在着未爆炸弹、有毒有害气体、被炸建筑物随时倒塌的危险。另一方面,由于爆炸和火场高温的巨大破坏,加上后期灭火救援,造成很多有价值的痕迹物证灭失,使得现场勘验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

“总有人问我,是什么让你在这么艰苦和危险的岗位上一直坚守?我的回答是,源于我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专业技术的不懈追求。”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孙玉友说,我们始终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注重把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用在实际案件中,如现场快速检验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孙玉友在实验室进行分析检验。(公安部提供)

泡在实验室,是孙玉友工作的常态,随时赶赴现场不知归期更是常态。36年来,他从来没有完整休过一次年假,更没有好好陪过家人。

“我现在再也不轻易提休假和陪家人出游的事了,他们也习惯了我的长期缺席。”提起家人,孙玉友总是很愧疚。

孙玉友为基层民警进行现场实验授课。(公安部提供)

经过一代又一代民警的不懈努力,我国刑事技术已经实现了从原来“老三样”——一把手电筒、一台显微镜、一个勘查箱,向拥有DNA、电子物证、视频侦查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的跨越。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刑事技术警察,我将继续战斗在打击爆炸、涉火犯罪的最前沿,始终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孙玉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