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花开富万家——潜江产业扶贫工作综述

产业花开富万家——我市产业扶贫工作综述

云上潜江报道 2012年,全国脱贫攻坚的战役全面打响。

如何取得最后的胜利,千法万法,产业扶贫是第一法。

一直以来,我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上下足绣花功夫,以虾稻、潜半夏等特色农业产业为杠杆,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动力,真正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让发展产业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和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

强化引领谋全局

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实地走访调研,拿出全市推动产业扶贫的总体路线图。

在全市上下的勠力同心下,产业扶贫的成效逐渐显现。截至2020年,我市产业扶贫已发展到虾稻、果蔬、大豆、潜半夏等4大主导产业及菊花种植、畜禽养殖、网箱养鳝等其它十大类特色种养项目。全市从事种养殖特色产业的贫困户9023户,936户3567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电商扶贫惠及89户、33个光伏产业扶贫村惠及1506户……

在潜江,每一个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家实际的发展路径,有了稳定的生产经营收入或工资性收入,贫困户坚定了走向小康生活的信心。

为鼓励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我市先后出台了《贫困户特色种植养殖财政扶贫资金补贴方案》《潜江市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产业扶贫实施办法》《潜江市扶贫小额信贷实施办法》等文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行动中来,帮助贫困户解决资金、技术、管理等难题。

2016年至2020年,贫困户特色种植养殖财政扶贫补贴资金共计发放4873.9万元,受益贫困户9023户。2017年至2020年共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奖补资金382万元,解决了贫困后的后顾之忧,充分保障了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谋产业

龙湾镇腰河村是全市的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市农业发展中心作为腰河村的结对帮扶单位,多年来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扎根在这里,引导当地贫困户发展虾稻共作。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帮扶指导下,腰河村形成了以虾稻、四大家鱼养殖、蔬菜葡萄种植为主导的脱贫产业。

眼下,全村现有虾-稻养殖面积2000亩,种植葡萄180亩、蔬菜大棚20个,吸收贫困户23户发展特色种养殖,比传统农业亩平均增收2000元,腰河村如期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踏着春光,再来到腰河村,摘了帽的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前不敢想,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曾经的贫困户邓友云说道。

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仅是腰河村。近年来,我市围绕“南红北绿”的农业产业格局,针对全市51个贫困村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

数据显示,全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从事虾稻产业4744户,种养面积52133亩;从事大豆生产3136户,面积15577.2亩;种植蔬菜水果591户,面积5964.6亩;半夏种植126户,面积224.5亩;畜禽养殖269户,其他185户。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发展生产扶贫9505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年均纯收入1.24万元。特色产业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比率达100%。

龙头带动促增收

“脱贫离不开产业发展,而产业扶贫要想走得稳,还需要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这是熊口镇赵脑村脱贫致富的经验之谈。

赵脑村原来也是我市的贫困村,是虾稻产业给他们带去了希望,让旧村换了新天地。2016年,赵脑村成立绿途农资专业合作社,并实现村、社一体化运行。

合作社还与农业龙头企业华山科技建成1.2万亩虾稻共作高效农业生产基地,为所有养殖户提供农资供给、技术培训,带动村集体年均增加收入50多万元。

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有了稳定货源保障,群众收入也得以增加。赵脑村走出了一条龙头带动的典型路子,为我市开展产业脱贫攻坚提供了可行范本。

高石碑镇灰台村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湖北大优农业有限公司,流转2000亩土地建成供港蔬菜基地,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和产品销售等,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4000元。

记者在市农业发展中心了解到,我市发挥企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等龙头带动作用,在全市51个贫困村均成立了扶贫合作社,合作社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完善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占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数的83.4%。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如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将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