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家长从“东奔西跑”带娃上课中解脱出来,尝到了线上教育的甜头,线上教育获得井喷式发展。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除了头部教培机构加速占领市场,不少中小型教培机构也加入线上教育大军。然而,红火发展的背后,部分机构频频出现“诱导消费”“师资存疑”“虚假宣传”等乱象,不同程度上扰乱了在线教育市场。
低价诱惑,麻烦不断
“扫码添加课程顾问老师微信,免费领取价值288元英语外教课” “多亏了**阅读,孩子爱阅读,会表达,现在0元送” “不要1399,不要899,现49元33节课,包邮送全套教辅,孩子语数外突飞猛进”……
“只要我上网,无论是打开社交、娱乐还是新闻类App,各种教育培训广告几乎每过几分钟就会在推送中出现一次。”一位家有刚上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告诉半月谈记者。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当下,“0元学”“免费学”“低价学”已成为许多在线教培机构的重要营销手段,不少家长看到“免费”二字就动了心。然而,动心之后却不断有麻烦跟随。
来自天津的刘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在微信朋友圈不经意看到一款在线陪孩子练琴的培训广告,输入电话号码咨询后,发现并不适合孩子,就没有报名。可是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她总能接到该培训机构销售打来的电话,催促试听报名,不胜其扰。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不少家长反映,曾经上过或没上过的各种在线培训课程,只要留下过电话号码,就会经常接到各种机构打来的电话催报试听。
更让家长郁闷的是,被低价吸引报名的家长,后续如果不续费,也面临着被电话“轰炸”的局面。
一位家长反映,“0元”报名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收到各种“优惠”续费信息:“仅剩最后7个小时,班主任礼包已经库存见底了”“最后低价购买新版课程,仅限一次,速速回复领取”……这种续费时间跨度长达1年甚至3年,课时费数额为几千元甚至超万元,与此前国家规定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严重不符。
师资成谜,效果难判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当下在线教育风口上,有一些教培机构在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内容,为吸引用户不断蓄力;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教培机构急功近利、脱离轨道、槽点不断。
——一些在线教培机构教师资质成谜。“现在一些平台招聘时不要求必须考取教师资格证。”在某线上教育平台网校任职多年的刘先生说,在线教育行业是市场导向,一些中小型机构不愿将过多经费投入到教师的规范化培训上。半月谈记者亲测多款学生在线课外辅导App也发现,一些课程界面上并没有对于教师资质的提示与介绍,家长在选择课程时对相关信息很难知晓。
——线上学习效果难判。“一些艺术类课程,在线上花钱学,和找个免费的网上视频看着模仿有什么区别?”一位家长说。一位在北京某互联网教育公司就职的工作人员表示,一些在线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学员不认真听课、四处跑动,或者开着上课软件打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等,隔着屏幕,老师要想约束学员的行为很困难。
——内容质量难保。“目前一些在线教育机构的产品趋于同质化,企业纷纷在营销获客上增加投入,流量思维占据主导,对于行业发展来说,虽然看似热闹,却并不一定能真正促进教育发展。”某在线教育平台负责人说。“有用的技巧只有公开课里讲过的那些,真正购买课程后,一节课多半时间是在诱导消费。”一位使用过某在线教育App的学生说。
——交费容易退费难,“爆雷”倒闭时发。采访时,许多家长反映,一些小型在线教育机构的合规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交费容易退费难”“续课天天问,退课不见人”成了不少机构共同的槽点。一些在线教育机构采用预收费模式,用户一次性充值,一旦这些机构出现问题,家长很难追回钱款。
加强监管,别让线上教育“坑钱又坑娃”
业内人士表示,不少“低价课程”“惊喜礼包”只是教培机构吸引用户的手段,家长学生在选择一些免费课时虽然没有付出金钱成本,但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在选择时不应被免费诱惑、被焦虑裹挟;同时,在线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为行业筑牢底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相关机构的过程性监管,规定收费时间跨度,对于预付费经营模式,不仅需要审查机构有无资质,还必须关注机构的经营过程。
专家建议,加强在线教育机构对师资、师德的重视程度,推动建立便捷联动的档案线上查询机制,使线上教育机构在聘用教师时更为有据可依。天津一位中学校长建议,对在线教育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和公示,便于家长、教师和学员选择了解,确保机构在可偿付的金额范围内招收学员、运营机构。
“相关部门需要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将有助于鼓励和促进在线教育机构生产高质量的原创产品,遏制平台间随意抄袭、转载的不良风气,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系副主任阴医文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徐尚昆表示,在线教育要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在一定层级的行政区域内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在线教育的规模效益以及资源共享效益,又能够有效缓解因家庭收入不同所带来的教育不公平。(记者 邵香云 刘惟真 白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