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已“自立门户”

这是2020年2月19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白色大熊猫。新华社发(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新华社成都1月15日电(记者余里)15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外发布了全球唯一一只白色大熊猫野外活动的影像。自2019年5月红外线相机首次在野外记录到这只白色大熊猫以来,截至2020年底,四川卧龙野外布控的红外相机在2020年2月份又有两次拍摄到这只白色大熊猫的活动,画面异常珍贵。

画面中的白色大熊猫或在雪地漫步,或在“打坐思考”。它紧贴着安装红外线相机的大树坐下,全程背对相机,像个文静的“小姑娘”,若有所思了3分多钟。3天后,白色大熊猫穿过密林和小河沟,出现在1公里外山脊上的另一台红外线相机里,然后用了大约10分钟到达山脚,山脚的红外线相机记录下它离开的背影。

据四川卧龙白色大熊猫保护研究项目执行人谭迎春介绍,从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影像判断,这只白色大熊猫从2019年5月到2020年2月期间长大了不少,体格壮实。相较于小时候的通体白色,它在成年后四肢的毛发还显出淡淡的金色。2020年两次记录中这只白色大熊猫都是单独活动,由此推算,它目前已3岁左右,已离开妈妈,“自立门户”了。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员介绍,视频中这只白色大熊猫步伐稳健,身体壮实,毛色光亮,可以看出是一只健康的野生大熊猫。“白化”现象虽然罕见,但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白化”通常是由于动物个体基因突变所致,使得动物体内色素合成受阻,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金白色或浅金色。单纯的“白化”突变并不一定影响动物个体的生存。这只白色大熊猫能健康成长到3岁左右,说明它已基本适应了生存环境,生存状态良好。

这是2020年2月19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白色大熊猫。新华社发(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李晟说:“从之后该区域再未拍摄到它的情况来看,它可能已经从出生地迁移扩散到周边栖息地。根据野生大熊猫雌性往外扩散的习性判断,它很有可能是只雌性个体,在成年之后会离开母亲的家域范围,向外寻找新的栖息地。为了进一步了解这只个体的状况和白化突变基因在当地野生大熊猫种群中的分布情况,后续还需扩大监测范围,并采用DNA检测等技术找寻更多的证据。”

除了毛色变化之外,白色大熊猫的白化突变是否会对其生理和健康带来其他附带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类对大熊猫这一古老物种的认知,并科学评估白化突变基因对大熊猫野外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对大熊猫保护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悉,四川卧龙白色大熊猫研究保护小组共15人左右参与该项目,历时一年,对白色大熊猫首次发现地周围1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高密度网格化红外相机布控,以期通过持续的追踪,进一步研究与评估白化症状对该个体的生存和适应能力有何具体影响。

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共获得野生动物影像文件71100余份。除大熊猫外,初步统计记录到的其他动物种类有:川金丝猴、藏酋猴、小熊猫、黑熊、豹猫、猪獾、黄喉貂、水鹿、毛冠鹿、野猪、四川羚牛、中华斑羚、中华鬣羚、中国豪猪、岩松鼠、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17种伴生动物;其中,大熊猫、川金丝猴、黄喉貂、水鹿、毛冠鹿、野猪、中华斑羚、中华鬣羚、中国豪猪、红腹角雉等物种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