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为“底”促发展
——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报道之十
云上潜江报道 今年1月至11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335天,其中优良天数213天,优良率为93.4%,较去年同期增加13.5%;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累计均值分别为53ug/m3、27ug/m3,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24.3%、32.5%……
一张张成绩单背后,是我市建立完善大气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制机制,坚持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工作,不断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呈现。
作为我市“建立完善大气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制机制”重点改革项目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履职尽责,成立了重点改革项目工作专班,认真梳理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强化工作责任。报请市政府印发《潜江市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2018-2020年》《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划的通告》,修订了《潜江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分解了工作任务,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确保环保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并进一步压实部门主体责任,建立起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强大合力,实现了对全市污染源监管全覆盖。
“VOCs(挥发性有机物)异常值比较少,有几个波动属于大车行驶,其尾气导致VOCs异常升高,整体的颗粒物水平也比较平稳,没有太大的异常点。”这是12月3日,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工作人员在潜江经济开发区开展大气污染源走航监测工作中的一幕,也是该局今年应对夏季臭氧和冬季颗粒物污染的一项工作举措。
潜江经济开发区拥有盐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和基础化工等化工产业,园区内企业众多,污染成分复杂。
为加强夏季臭氧和冬季颗粒物污染防控,市生态环境局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通过走航车搭载广谱型VOCs监测设备与异味因子监测设备,进行移动监测。利用走航监测可以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快速检测,掌握大气污染变化全貌,锁定重点污染源,并针对污染源现场取证,开展定性定量分析,准确识别污染来源。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童宏清介绍,该局将结合走航监测结果组织开展高排放值区域内的排查,检查相关企业污染排放及设施运行情况,找准污染源头,实施精准防治,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促进空气质量改善。
开展大气污染源走航监测是该局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加快环境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该局负责人介绍,为完善移动源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建设,该局在2019年完成2套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启动二期建设,增加2套固定水平式遥感监测系统,并配置移动式遥感监测车,实现城区移动源监管全覆盖。
硬件设施的持续投入,催生了软件环境的提档升级。
12月7日,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交警支队在东城大道开展柴油货车路检路查工作,严厉打击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违法行为。加快省域治理现代化步伐,推进“1+1+11”政策制度落实落地,推动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制度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推动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确保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强化全周期管理意识,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美丽。
把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要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重点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法治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把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构建多层次城乡社保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努力让经济总量、财税增量更多地转化为百姓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经过疫情大战大考,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个领域出现安全隐患,都会损害群众切身利益、迟滞发展进程。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把“十四五”规划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我们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办好民生实事,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