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0月14日电 题:“数字”舞动 未来正来——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观察
新华社记者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14日在福州落下帷幕,一场“数字”舞动、创新绽放的盛宴,让人们充分领略到数字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潜力和数字化发展的广阔空间。透过峰会,一个日新月异、充满无限可能的数字世界正向我们走来。
10月14日拍摄的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数字让生活更美好
栩栩如生的AI教育机器人不仅可以背诵古诗词,还能随时切换中英文;戴上VR眼镜,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一次化学实验;只要在“微笑提款机”前露出笑容,即可根据“微笑指数”兑换小礼品……峰会期间,一处处“脑洞大开”的智能化生活场景引人入胜。
5G信号场馆全覆盖,全场景刷脸支付、地铁人脸识别、智慧停车……在峰会举办地福州,会场内外随处都能感受到数字化生活的神奇魅力。
从衣食住行智能化到远程教育、互联网诊疗、在线办公……曾经想象中遥不可及的生活方式如今已近在眼前。数字中国建设的丰富成果,正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
数字浪潮下,各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自主就业、副业创新、灵活用工等生机勃发。在城市,网约车、跑腿员、快递小哥奔波在大街小巷;在农村,一部手机、一根自拍杆,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民们的“新农具”。据统计,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交易额已达34.81万亿元,2019年社交电商从业者规模达到4800万人,从业人数同比增长58%。
10月14日拍摄的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车辆快速行进中仍可与外界高质量通讯交互的射频识别前挡风玻璃;可智能感知、实现人机交互的智能调光车窗……在峰会现场,一片片融合数字技术的汽车玻璃引人注目。通过数字赋能,汽车玻璃制造企业福耀集团正不断拓展“一片玻璃”的边界。
新冠肺炎疫情使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据权威机构测算,数字化转型使相关制造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物流企业成本降低34.2%,营收增加33.6%。当前,“上云用数赋智”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实体经济数字化渐成浪潮。
数字不仅服务实体经济,数字本身更是新经济的代表。“云计算是新型生产力,大数据是新型生产资料,人工智能是新型生产工具,区块链是新型生产关系。”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洪添表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应用,将推动新型互联网发展,加快数据价值释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
与会人士普遍认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10月14日,观众在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现场观看可变编程动车组模型。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数字中国建设聚力前行
缺“芯”少“屏”如何缓解?数字鸿沟如何填补?数字建设如何“走出去”?峰会期间,各界与会人士纷纷对数字中国建设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与考验建言献策。
“人工智能等‘卡脖子’技术研发需要长期坚持,它的商业价值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体现出来。”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这种情况下,我国数字经济科技人员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仰。
“建设数字中国的基础是要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芮晓武说,“目前,我们面临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别人的墙基上建房子的困境,尤其是国产数字技术尚未经过充分迭代,漏洞风险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敢于创新。”
数字化生活日益普及,但也留下了一些数字服务的“盲区”与“暗角”。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说,智慧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科技普惠,数字服务要考虑到农村薄弱地区和特殊人群的到达率,比如当前还有不少拿着手机但不会使用健康码的老人,需要企业与社会一起努力,帮助他们在越过“接入鸿沟”后解决“能力鸿沟”,共享数字红利。
“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深化‘数字丝路’合作提供了更强的支撑。”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徐愈说,利用数字技术,中国在疫情防控、社会运行、经济复苏等领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应用案例,这些经验应在国际上进行广泛分享。(记者涂洪长、余俊杰、董建国、邰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