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从天目盎然出——湖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新观察

新华社杭州10月10日电 题:“绿”从天目盎然出——湖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魏一骏、岳德亮

扶持政策落实落细、工业经济危中寻机、美丽乡村彰显成色……今年以来,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浙江湖州始终把“绿”作为发展底色,交出一张逆势飘“红”的亮丽成绩单:上半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77.3亿元,同比增长3%、列全省第1位。

秋日时节,记者来到天目山麓、太湖之滨的湖州,感受到这里处处涌动着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热潮,一方热土“绿”意盎然。

在湖州凯瑞五金电器有限公司,湖州市南太湖新区出口专班的工作人员走访出口企业,为企业主(右二)介绍政府最新扶持政策(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拉一把”还要“送一程”,“绿色政策”叠加打造营商新环境

贴合不同的创口、采用不同的材质、适用于不同的病症……走进湖州市德清县的浙江隆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各种医用敷料分类之细、品类之全让人眼花缭乱。

“今年上半年,企业已经完成了相当于去年全年的销售额。目前,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争取在逆境中保持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隆泰医疗董事长吴康平说。

然而,在几个月前,吴康平的心情与此刻却截然不同——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物流不通、工人无法返岗,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年初的一切计划都打乱了。

在吴康平一筹莫展之际,当地党委政府集中派出的驻企服务专员仔细了解企业需求,及时开具物流证明、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帮助协调生产工人,随着生产逐渐恢复,让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工人在位于浙江湖州吴兴高新区的先登高科电气有限公司电磁线生产车间作业(7月29日)。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企业的燃眉之急就是政策制定核心,也是政府帮扶之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湖州各县市区纷纷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复工复产,组织跨省市客运包车为企业“点对点”接送外来务工人员、启动1亿元专项资金补助新员工等,及时精准解决企业在就业招工、融资等方面的难题。

“没有复杂的手续,我们就拿到了500万元信用贷款,及时为我们补充了流动资金,稳住了就业岗位。”湖州鸿峰铝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沈锦卫说。

沈锦卫的获得感源自当地政府的创新探索,为稳市场主体,吴兴区织里镇在上半年联动银行共享信息,将企业的纳税信用与融资信用相结合,针对大中小企业推出多产品、多方式、低利息、超便捷贷款。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活水,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信心来源。作为首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市精心打造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复工复产后再助推一臂之力。

工人在位于浙江湖州吴兴高新区的浙江鸿昌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作业(7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36家银行、398款信贷产品在湖州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网页上一目了然,企业只需如网购一般挑选适合的金融产品,简单操作就可完成信贷。

创新重在实效,政策重在落地。据统计,今年1至7月,湖州全市银行新增贷款828.7亿元,创历年新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3%,居浙江全省第1位。疫情期间,湖州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对接服务企业4万余家,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6.01亿元。

“面对复杂的风险挑战,政府对企业不仅要‘拉一把’更要‘送一程’,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能够安心应对市场。”湖州市发改委主任梅梓华说。

这是在位于浙江湖州吴兴高新区的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拍摄的等待交付的履带起重机(7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危中寻机“双循环”拓市场,创新“智”造锻造发展新引擎

抢抓高端制造新业态加快孕育并转移的机遇,湖州市政府审时度势推出“湖九条”重磅硬核新政,安排500亿元绿色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每年新增300亿元以上绿色项目专项贷款,帮助企业加强研发、练好内功,将危中寻机、转危为机化作每一天踏实的脚步。

“今年1月至8月,我们的国际销售额与去年基本持平。”从事电梯行业30多年的恒达富士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江明对当前形势比较乐观,“我们是第一批复工的,员工比较稳定。企业今年扩大销售的亮点,是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比如对内蒙古赤峰市,我们有83台电梯订单已经发货,在云南省鲁甸县新近中标一个安置房小区,订单是300多台电梯。”

经过市场的千锤百炼,民营经济特有的灵活和韧性在叠加的困难中得到凸显,大量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生力军。

“专业、专注、专攻”,这是纳奇科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启才眼中的“取胜之匙”。在消毒湿巾这个细分领域,该公司产品占据国内出口份额前列。

“我始终认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傅启才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针对国外市场新需求,公司集中研发团队仅用15天时间就攻克了有关配方,成功维持了海外市场份额。

不仅是新的市场需求,新的消费模式同样催生了新营销渠道,“线下损失线上补”成为许多企业的应对策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新增长点。

这是浙江湖州吴兴区妙西镇“慧心谷”度假酒店(10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一款“自煮烤鱼”产品拓展了B2C营销模式,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美味。目前,该款产品日下单量已达上千条。“尝到甜头后,我们进一步加快了电商布局,为线上销售增加了砝码,要从南浔走向全国。”浙江浔味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都勤学说。

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形势变化从客观上增加了压力,但也倒逼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出击、直面挑战、突出重围。

“‘W27直流无刷’微型电机的问世,让我们把握住了智能制造的新机遇,凭借这款高速电机,我们成功从外贸往内销转型,也增加了开拓国内市场的信心。”浙江伟康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新康说,为迎接接下来的订单量,今年计划再加大微型高速电机产能,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3.5亿元。

浙江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2018年3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放大“美丽经济”乘数效应,生态产业助力绘好乡村新图景

自家小院被装点得如同花园,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或惬意闲谈,或自在品茶。在这个国庆假期,德清莫干山镇仙潭村漫步山乡民宿又经历了“一房难求”的火爆场面。

在太湖之滨的长兴县水口乡,是长三角规模最大的乡村旅游集聚区之一,散落着大大小小580多家乡村民宿,床位数2.3万个,直接从业人员2800余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水口乡年均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2万元。

这是位于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的一家民宿(2019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本该是经营旺季的春节,为了疫情防控,水口乡不得不劝返已入住的1万多名游客,还取消了3万多人的线上订单,全乡民宿遭遇了“寒冬”。“大年初二那天,自己一晚上没睡,一边盘算为春节囤下的年货怎么处理,一边计划接下去的日子怎么办。”贡茶农家乐负责人蒋彩虹说。

自救从转变理念、变更渠道开始。依靠微信上积累的大量客源,她开始在线上销售当地的绿色农产品,光是第一天就发出100多件快递。看到蒋彩虹尝到甜头,越来越多的农家乐经营者通过线上销售为自己创收。同时,还有一些农家乐利用空档期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更紧密结合。

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来自新西兰的游客格雷姆在民宿业主的指导下做青团(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乡村是否振兴,人气是最直观的体现之一。德清县县长敖煜新说,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日益完善,美丽乡村强大的吸引力不仅引来了客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乡,在家门口创造了让无数人神往的“诗和远方”。

1998年出生的袁沛承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最向往的就是“去城里”。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位于德清莫干山镇佛堂村的老家,在前后考察了数十家民宿后,开始将老宅重建,于2019年开始经营“柴屿家”民宿。

“疫情期间,我通过网上预售的方式维持运营,到8月左右生意已经基本恢复。”袁沛承说,有优良生态作为底色,相信美丽乡村的魅力会源源不断地迸发。

游客在位于浙江湖州吴兴区妙西镇的“长颈鹿庄园”景区体验喂食长颈鹿(10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