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裕喜:绘家乡之变 铸时代辉煌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曹以成)秋天来了,草籽膨胀窸窣作响,虫儿低声浅唱,芦苇摇曳着长发,伸开柔软的臂膀,拥抱又一个万物成熟的季节。9月27日,在东荆大堤边,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聚精会神地描绘着眼前景色。

生活在美丽的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你会如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有的人用歌声表达,有的人用诗词表达,而67岁的郑裕喜,则用美丽的画卷去抒发赞美之情。

郑裕喜的绘画天赋自幼便受到各个美术老师的赞扬,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的艺术细胞不断被激发。为了生计,他做过泥瓦工,还在工人文化宫担任群众文化辅导工作,艰苦繁忙的工作中,他总能挤出时间,以速写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

“速写5到10分钟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随意性较强。”起初,郑裕喜的作品都是简单的速写,往后,他开始将作品上升到融合思想、反映社会的连环画创作,以小故事反映大道理。

1986年,郑裕喜创作的连环画《精明人》获湖北省青年美术节画展优秀奖。1992年,个人取得荆州地区工艺美术师资格。除了连环画,他最爱的就是带着绘画工具,蹬着自行车出门写生,以获取更多灵感。

郑裕喜说,如果仅仅是坐在那里画几笔,那就不叫写生,而是没有生气的临摹。一位笔墨成熟的画家,必须在画里注入感情,作品才会有灵魂,所以他到一个地方通常一住就是几个星期,去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风格,与之建立情感的共鸣。

比起花费双倍的时间精力去了解外边的山山水水,郑裕喜更倾向于画自己熟悉的水乡风景及江汉民俗,因此,囊括了江汉平原人文精神和历史渊源的东荆河畔,成为了他的常驻地。

他笔下的东荆河,有村民的草屋,也有岸边的芦苇、水中的渔船,还有精致的凉亭、参天的树木。这就是所谓的“移步换景”,即便是同一条河,站在不同的视点也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茅草屋变成了小楼林立

高铁从屋后疾驰而过

“写生的过程就是记录家乡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杂草丛生的泥巴路变成了整齐的农田,破旧的茅草屋变成了艳丽的小楼房,慢慢地,屋后还多了疾驰而过的高铁……”正因如此,郑裕喜每年都要踏访东荆河百余次。

沿着红军路来到辉煌社区文体广场,向北100米右转,便能到达郑裕喜家,他将自家3楼改造成了一间美术工作室,里面挂满了自己的画作,有精心装裱的园林风景,也有不少反映疫后重振、全民健身等潜江精神风貌的作品。

红旗码头有了自行车道

“画画要讲究一个稳字,落笔稍有差错,整幅画就废了。”郑裕喜的画作往往都是精益求精、朴实真诚的,40多年的写生历程交织着成功与失败,磨练了他的意志,增添了他的才能,激发了他无尽的创作热情。

直至退休7年后的今天,他仍将写生作为老年生活的一部分,驱车走遍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截至目前,他的写生作品超过800幅,创作出关于家乡的作品100余幅。2017年,他成为武汉美术家协会会员。

曹禺公园的凉亭

梦里水乡

“文化人就是要为政治、社会和大众服务的,现在年纪大了,要为家乡做点贡献。”他说,接下来,还会去探访老一桥、曹禺大剧院、荷花仙子等地,把这些代表潜江特色的元素融入到作品里,以此歌颂、宣传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