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谭欣)在许多人眼中,神经内科是一个神秘又高深的科室,神经深埋在体内,看不见摸不着,抽象而陌生,神经内科医生也因此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潜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王兆薇,从医八余载,她不仅有着医者的慧心巧手,更有着医者的良知厚德,坚守临床一线,甘之如饴,以高超的技术赢得了同行的认同,以无私的奉献得到了患者的尊重。
励志从医 解除病痛
8月下旬的一天,王兆薇像往常一样一大早赶到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从这里开始一天的工作。她明媚的笑容让人眼前一亮,就像一缕阳光照进并温暖了医院这个略显沉闷的地方,清丽的声音像一阵微风拂过,让人听着舒服又温馨。
“刚上高中时,住宿条件很差,每晚都会起疹子,四处求医,也找不到病因,学习成绩也有所下滑。”王兆薇告诉记者,从那时起,她就励志学医。
2007年,王兆薇从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学位。
“大学期间我就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考研时,跟其他热门学科相比,神经内科相对冷门,当年又首次扩招,我就选择了这个专业。”一定的“偶然”因素,让王兆薇走上了从事神经内科的专业道路。
2012年,硕士毕业后,她通过人才引进,回到潜江市中心医院工作。一直以来,在工作上,她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敬职敬业;在生活中,又如阳光雨露给病患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工作近10年的王兆薇,并没有因为在工作中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绩就止步不前,也没有因为长期见证患者的悲欢而产生职业倦怠。在繁重的医疗工作之余,她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不断学习进步的要求。2018年,她就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病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常常帮助 护尔安康
十几岁是少女含苞待放的年纪。而生活也总是在不经意间开一些残酷的玩笑。王兆薇忆起几年前接诊的一位高三女学生患者时,尤为感慨。
那个女孩告诉王兆薇,曾经割过3次手腕,都没有成功。
“当时患者表现有典型的抑郁症症状,伴有严重的自杀倾向,诊断为‘抑郁症’。”王兆薇说,当时她力劝患者接受精神专科住院治疗,但患者的父亲不能接受女儿以一个精神病人的身份住到精神病医院。
在王兆薇的劝说下,他们同意去精神科门诊配药治疗,并接受“自杀干预”。一个多月后,女孩的抑郁症状稍有改善。女孩通过微信定期向王兆薇汇报病情变化,王兆薇也常常帮助女孩解决问题。
最终女孩重返校园,复读后考取大学,此后数年女孩都会主动前来复诊。“经过治疗,女孩的病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且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业余爱好,对生活中应激和情绪问题能较好的自行处理。”王兆薇说,类似的病例还有许多,虽然抑郁症患者中只有10%的人来医院求助,但她希望能尽己所能,积极帮助他们应对,从苦恼中走出来,最终达到治愈。
总是安慰 助尔飞翔
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王兆薇还是市心理健康协会的一员。
今春疫情发生后,市中心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承担着繁重的救治工作,很多连续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王兆薇便加入到市中心医院心理援助小组,负责给医护人员做心理疏通。
“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大部分是80后、90后,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疫情,虽然前期接受了多次防护、救治等培训,但涉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内容较少。” 王兆薇说,在隔离病区,医生和护士要直接、密切地接触患者,感染风险高、心理压力大,穿戴层层防护装备后,闷热、憋气,时间长了会有缺氧的感觉,再加上部分患者情绪不佳、不配合治疗,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在连续多日高强度工作之后,不少医护人员出现了急躁、抑郁、委屈等应激反应。
为了缓解医护人员的精神压力,王兆薇有针对性的对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心理干预,同时,对个别情绪低落的医护人员,通过“一对一”的线上交流,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根源,消除恐惧。
同时,她还积极响应市心理健康协会的号召,坚持在社区为社工、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在工作中,王兆薇也常碰到其他医生介绍过来的患者,存在胸闷、胃痛、恶心等症状,做了心电图、胃镜、CT等检查,仍查不出具体病因。
“这一类心身疾病与我们社会环境、日常生活琐碎和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压力和内心冲突有关,当这些压力得不到缓解的时候,身体就会以生病的方式表示抗议。” 王兆薇接诊后,通常会分析病情、进行心理咨询,并向这类患者解释发病原因。但很多患者难以理解或接受这些观念。经过她反复与患者及家属普及心身疾病的知识,大多数患者能配合诊治,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每天都有不少的患者出院入院,王兆薇都会用微笑去迎接与送走他们。她说,病人的心是最脆弱的,害怕、担心、焦虑、无助,而医生的微笑和鼓励就是病人最大的安慰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