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金鑫扶贫路:从老师到牛倌 一年瘦了20多斤

30岁之前,泸州人金鑫几乎都是在教室里度过:小时候,上学,坐在讲台下;大学毕业后,走上讲台,执起教鞭。

2019年4月15日,30岁的他离开泸州市纳溪区白节小学的讲台,到凉山州美姑县洛俄依甘乡瓦吉吉村任“四治专员”,成了一名扶贫干部。

在村里一年多的时间,他瘦了20多斤,见证了第一个合作社的诞生;在业余时间执起教鞭,后来还执起了牛鞭,负责养护19头西门达尔牛。今年8月11日,他喂完最后一次料草,目送19头牛离去,为这个已脱贫摘帽的村庄换回27.4万元收入。

客串村小教师

班上数学成绩平均涨了10分

到洛俄依甘乡政府报到后,金鑫接到的任务是帮助瓦吉吉村委会做些文字和填报资料工作。

初到瓦吉吉,金鑫白白胖胖,喜穿一身运动装。因架副金边眼镜,村民们都叫他“眼镜儿”。

做资料,对于电脑高手的他来说,太简单了。半天就搞定工作,剩下的半天自由安排。

他突发奇想,“我本来就是教书的,何不用我所长,在工作之余客串一下教师,带领孩子们认识山外的世界?”

学校本来就缺老师,他的这个想法把沙马木乃老师高兴坏了。

新面孔带来了新思想和新方法,孩子们觉得新鲜又欢喜。一学期下来,金鑫教的那个班数学平均成绩涨了10分。

金鑫从老家带来《中国山水画》《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陶行知教育文集》等书籍,他经常在学生面前练毛笔字,激发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从教室到牛圈

“眼镜儿”变成了牛倌儿

2019年下半年,瓦吉吉村成立了养牛合作社,并投资几十万元建设起了牛圈,买来19头西门达尔牛。

一开始,3个村干部轮流养牛,每个人负责养两个月。几个月后,洛俄依甘乡对瓦吉吉村的低保、五保和残疾人群体启动了新一轮危房改造工程。为了让瓦吉吉村完成2020年消灭土坯房的目标,村干部们每天忙得快要飞起来,没有精力兼顾养牛。

牛圈里的牛,象征着瓦吉吉村产业的希望,瞬间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看见村干部们那么繁忙,今年5月,金鑫主动把养牛的任务接了过来。

但是,一个“门外汉”要把一群牛养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别的不说,单说扛饲料就够呛。一包几十上百斤重的饲料,金鑫要从仓库搬到牛圈,一开始用上吃奶的劲儿。后来他借用推车,利用杠杆原理,用巧劲将草料装上车,再推进牛圈。

为了弄清楚如何科学养牛,金鑫一头扎进了农家书屋,查阅肉牛养殖的书籍,在网络上搜索资料,还请来畜牧专家面对面指导。

通过一系列学习,他之前一直弄不明白的平均每头牛一天喂多少粮食?牛圈消毒、防疫怎么做?牛生病了有哪些症状……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

养了半个月后,牛贴上了膘,长得油光水滑。

牛每天都要吃,吃完就要拉屎拉尿。很快,牛圈里牛粪垒起厚厚的一层。金鑫想把这些牛粪铲掉,他想请村民帮忙,又怕被人嘲笑,于是憋着一口气,独自钻进牛圈,挥动铁锹,把成堆的牛粪铲掉并移走。

一年瘦了20多斤

见证牛儿换成27万元钱

养牛两个月,金鑫摸清了牛儿们的脾性。牛儿高兴了,会跳起来撒个欢。共处一室,牛儿们有时也会起冲突,打打架,而这些牛在他看来是最健康的。

也有失手的时候。

有一天,金鑫用木棍赶着牛儿,从这个圈转移到对面干净的空圈时,发现水槽在漏水。他赶紧去拿塑料桶过来接水,就在那个空档,有两头牛挤开了铁门,撒开蹄子,顺着悬崖边的玉米斜坡地跑。当时玉米刚好半人高,还没开始顶红帽。这一路,牛儿毁坏了不少的玉米,金鑫看着都心痛。

他一路追过去,因为担心牛儿跌下悬崖,不敢用棍棒驱赶,只能耐着性子,用掷土块的方式,慢慢将牛赶回圈里。

一年多的扶贫时光,金鑫皮肤晒黑了,肚腩不见了,瘦了20多斤。

8月10日下午,村里来了几个客人,他们想买下这批牛。通过谈判,很快达成了生意:卖19头牛,进账27.4万元。

8月11日天刚亮,金鑫就起床,去喂最后一次牛儿,并为它们送行。村里最精壮的男子带上竹竿、绳索,用一个多小时,将这19头牛全部赶上两辆敞篷货车。

金鑫目送拉着这批牛的货车渐渐远去。他和村民粗略算了一笔账,刨去成本,这批牛儿能为瓦吉吉村集体经济创造5万元的利润。

金鑫说,从教室到牛圈,驻村的这段日子成为了他人生最珍贵的一笔财富,他已经喜欢上了这里,就算以后离开了,也会常回来看看。(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