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来首次消除劣五类水体
治河、造林、护湿地,辽河正在好起来
治理辽河,生态向好。图为辽河流域上游的仙马泉河(辽河支流)生态缓冲带工程。新华社记者 张楠摄
辽河是东北母亲河,前些年却饱受污染的困扰。尤其是支流东辽河流经的吉林省辽源市城区段,水体黑臭、垃圾成片,成了当地百姓口中的臭水沟。
随着吉林省大力推动东辽河、西辽河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水质明显改善,生态修复初见成效。今年一季度东辽河河清国考断面达到五类水水质,这是自1986年设立河清断面近35年来,首次消除劣五类水体。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吉林省,看到了生态环境改善、水清山美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清淤治理,仙人河摘掉“臭”帽子
古人说,智者乐水。在许多城市里,沿河居住是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但在吉林省辽源市71岁的老人陈茂民看来,之前谁要是愿意住在半截河边,那纯粹是跟自己过不去。
半截河的正式名称叫做仙人河,是东辽河的一级支流,由北向南将辽源市一分为二,就在主城区汇入东辽河。8月23日,当记者走近辽源市仙人河畔,看到的是绿树成荫,芳草漫溢的秀美景色。
可就在数年前,这里还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臭水沟。陈茂民回忆道,当时的仙人河垃圾遍地,河水又黑又臭,鱼虾绝迹。“毫不夸张地说,许多人都要小步快跑,捂着鼻子过河!住在河岸边的居民别提多遭罪了。”
造成仙人河变成臭水沟的原因有很多。建成区污水管网老旧、主管线截污不彻底,溢流、渗漏严重,雨污分离比例低都是主要原因。另外,两岸大量的违章建筑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入河中,也加剧了仙人河水质劣化。早在2016年1月,仙人河就已经被相关部门认定为黑臭水体。
病之有本,如草之有根。底泥内源污染是仙人河主要的污染源之一。2018年以来,辽源市打响了一场清理仙人河底泥的攻坚战。邀请专家组六访辽源,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理方案,全面启动45项污水治理工程。2019年4月,仙人河底泥土清淤工程动工。工人们带着防毒面具在城区各个点位开展清淤工作,十几公里的河段,竟足足清出了13万立方米的垃圾、淤泥。
2019年6月27日,仅用两个月零七天的时间仙人河清淤工程竣工,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另外,辽源市还针对雨污分流比例低的问题,对雨污管线进行改造,其中改造污水管路41.95公里,建设雨水管路31.06公里,预计将于今年年末完成全部建设内容。
“以前还有个问题,就是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营。”辽源市水利局副局长于福俊告诉记者,“如今,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由原来的10万吨增至16万吨,在出水水质一级A的基础上,氨氮稳定达到了2mg/L以下,已实现稳定运行,污水处理率由2018年的86.1%提高到95.81%。”
由此,仙人河流域的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正在恢复。如今的仙人河不但摘掉了“臭”帽子,岸边绿影婆娑,来锻炼、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环境大变样,我们周边居民心里可敞亮多啦!”陈茂民说。
涵养水源,百万亩大造林进行时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从来都是一个共同体。唯有综合治理,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真正在让生态环境美起来的同时,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
辽源市历来有“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说法。近年来由于农业用地扩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长期积累形成了治理难度大的生态问题。
为了提高东辽河源头和流域水源涵养能力,保护黑土地,减少风蚀水失,打造东辽河流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2019年辽源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通过“百万亩造林工程”,扩大全市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
8月底,记者走进东辽县辽河源镇、东丰县拉拉河镇等地,原本杂草丛生的坡地上栽种的苗木长势喜人,绿意盎然。
退耕还林、百万亩造林,选择什么树种很重要。辽源市重点推动实施了5311工程:“5”即以红松果林、大榛子为主的坚果类,以黑果花楸为主的长白山浆果类,以元宝枫为主的木本油料类,以柞树为主的放养类和以龙丰、龙冠、梨等为主的林果类;“3”即其他经济林、林下菌菜和林下养殖;两个“1”分别指绿化苗木产业和生态旅游(康养)产业。
精选的树种不但能起到水源涵养的作用,还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在山坡、河流两侧缓冲带等地方,以前当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比如玉米。但农作物的根系不利于固定土壤,很容易使表层土壤被冲刷进河中,我们现在进行退耕还林、造林工作,不但能保护黑土地,还能保护山下的河流。”辽源市林业局副局长李东说。
未来,辽源市还将建设配套的林木良种培育体系、造林工程辅助设施体系、森林防火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互联网+”林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体系、森林资源监测和效益评价体系、人才培养及科技支撑体系,让青山环抱、绿树成荫的新美辽源能够早日出现在市民的眼前。
生态效益初显,湿地公园成新名片
东辽河的治理如火如荼,西辽河的生态治理也没有停下脚步。走进吉林省双辽市的七星湖公园,碧水清波映入眼帘,恍然间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可是初来乍到的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原来仅仅是双辽市的一条泄洪渠。
这一切的变化要从今年3月26日说起。为了避免污水直排造成西辽河流域或附近其他地表水体的污染,双辽市启动了西辽河双辽段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尾水生态治理工程,总投资达4800万元。
“整个工程具体分为坝体工程、湿地工程、氧化塘工程和建筑工程4个组成部分。”双辽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高扬介绍。
由于采用了氧化塘加人工表流湿地综合工艺,尾水可以通过湿地微生物及水生植物净化,进一步提升水质,达到四类标准。可以用于工业、农田灌溉、市政用水和环卫用水。“此外,部分湿地末端的水体还能通过溢流口注入七星湖,进行生态补水。”高扬说。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土方量28万平方米,修建了近1万平方米的氧化塘,152米长的跌水坝,16万平方米的人工表流湿地,2251米的护堤坝,2000米的景观道路,并且基本完成了绿化工程。
高扬介绍,尾水生态治理工程的建设让整个双辽城镇的污水有了去处,并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调节小气候、维护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隔离分带、蓄水兴利、降解环境污染物以及提供生态旅游景观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在湿地水循环系统中种植了80万棵芦苇苗,20万棵常绿鸢尾苗及大量的乔木和灌木,并修建了一处观景平台和一座景观桥,便于游人休闲、欣赏。
生态环境的改变为双辽市七星湖公园招揽了大量的游客,多年不见的野鸭、水鸟甚至白鹤都纷纷回到了这里,湿地公园已经成了双辽市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记者 杨 仑 陆成宽 周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