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洲:“打不够”的鼓师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王富田)“当我练习到手抽筋拿不动筷子时,当别人都在家休息我却在外顶着寒风演出时,我也曾问自己这样做值不值。人怎么活都是一辈子,能干自己喜欢的行当,值!”8月22日,在市曹禺戏楼,57岁的国家一级演奏员何小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道。

何小洲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和母亲都是花鼓戏演员,小时候我们几个兄弟就跟着父母跑码头,别人在台下听戏,我都是在台上听,可以近距离观察台上演奏人员的一举一动,久而久之,耳目有染下就对花鼓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成为一位戏曲大师,后来选择学习司鼓是另有隐情。”何小洲说,小的时候因为嗓子问题上不了台。

“但台上不只有演员还有乐器,鼓师是指挥,司鼓不响演员不上场,开板后随着韵调鼓师开始击打然后演员的唱腔才开始。当不了演员那我就当指挥演员的人。”何小洲笑着说。于是,18岁那年,何小洲便师从第一代花鼓戏司鼓传承人吴运清老师,跟随他学习司鼓。

何小洲从艺40余年来,获得过多项国家级、省级戏曲类奖项,发表过论文《浅谈荆州花鼓戏锣鼓配合演员身段表演》,并于2018年取得国家一级演奏员资格证。但谈到自己学艺的经历何小洲却是百感交集。

“挨训是家常便饭,自己也能理解,只要能把鼓打好就行。”在何小洲的记忆里,刚学习鼓板基本功的日子是比较难熬的,“有时候先生骂我打得不好,虽然想哭,但还是死要面子,坚持熬下去”。

何小洲告诉记者,学艺之初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不停地练习基本功,他深知做一个称职的戏曲鼓师,不仅要练就灵活的双手和过硬的鼓板基本功,还必须熟悉文武场各种乐器,熟悉一切通用的唱腔、曲牌和锣鼓经,熟悉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演基础套路和大量的剧目,因为这些剧目中凝聚了很多荆州花鼓戏前辈老师们积累的丰富艺术经验,要认真进行学习后研究创新,才能悟出花鼓戏打击艺术的规律、伴奏规律,把舞台节奏、人物情感情绪和人物性格演奏出来。

“当时还不觉得苦,现在让我再来一次估计够呛。”何小洲说,为了练习节奏感和手腕灵活度,每天需要敲击几万甚至十几万次,稍有偷懒迎来的就是师傅的责罚,有时手腕没有知觉了就用冷水敷一敷等恢复知觉了就继续练。

“当时心中什么杂念也没有,就想把功练好。”何小洲说,也正是这样的赤子之心为他今后的曲艺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名师出高徒。在师傅的悉心教诲下,加上何小洲勤奋钻研,肯下苦功,没过几年就出师正式登台,但首次公演《王瞎子闹店》却给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打击。

鼓师应该在演奏的过程中,通过对剧情的理解,准确无误地处理好各种节奏类型。“可能由于第一次上舞台经验不足,也可能是紧张感使然或是学艺不精,整场演出下来频频出错。”何小洲说,从那时起他深知,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因为些许成就就自我满足,此后他便更加疯狂,不分四季昼夜地练习。

“演出就是磨练本领的最好途径,观众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何小洲说,记得有一年冬天,剧团下乡演出,舞台搭在一个露天广场上,那天温度特别底,演奏人员们手脚都冻得麻木了,正要开演时天空又下起了雨,但他们看到台下等待的观众一个都没走,有的打着雨伞,有的直接把外套顶在头上,齐齐地望着舞台,他们倍感鼓舞,顶着寒风淋着雨演完了全场,虽然身体是凉的但心里却暖暖的。

就是在这样夏天顶着烈日,冬天迎着寒风的环境下,何小洲技艺被磨练得越来越娴熟,也越来越精湛。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何小洲作为鼓师正式指挥公演《李天宝吊孝》,获得热烈反响;1984年何小洲担任司鼓指挥公演《家庭公案》,获得中宣部颁发的优秀演出奖奖项。何小洲逐步得到业内认可,作为剧团当家鼓师的地位也得到确立。

“排练10年,演出10年,改进10年!”谈到何小洲从艺生涯中最中意的戏曲时,何小洲坚定地告诉记者是《原野情仇》。何小洲说,这部剧从排练、演出到最终成型花了整整10年时间。《原野情仇》经过无数次地演出改进,再演出,再改进,不断摸索、打磨最终成型,并获中国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和多项国家级、省级奖。何小洲坦言,“只有去学习研究,通过舞台实践,剧目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全面提高,才能真正达到打戏打人,打出剧情,打出人物”。

现如今,作为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和演出团团长的何小洲早已荣誉加身,获奖无数,但只要剧团有演出他依然亲自担任鼓师。“虽然打了大半辈子,但我觉得还不够,也并没有感到满足,如果有机会我要一直打下去。”何小洲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