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8月24日电 题:千帆一道带风轻——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迈向新格局
新华社记者
东南形胜,连江通海。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为这片占全国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热土指明了发展方向。
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产业集聚到创新协同,从深化改革到扩大开放——今天的长三角,正在“一体化”中谋划“更高质量”发展。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激发“千帆一道带风轻”的势能,迈向“奋楫逐浪天地宽”的新格局。
乘势而上,推动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以来,三省一市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初步构建起“四梁八柱”的规划政策体系。来自长三角区域合作办的信息显示,一年来三省一市推出了30多项一体化制度创新,签订了120多项合作协议,建设了60多个合作平台。
这是2018年11月9日航拍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 凡军 摄
一条长江,串起入海口的宝钢、下游的马钢和中游的武钢。中国宝武马钢股份特钢公司的车间里,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一体化布局给马钢带来新活力!”中国宝武马钢集团总经理丁毅说。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大合作项目,去年9月中国宝武与马钢集团战略重组后,马钢有了新定位——宝武优特钢精品基地。今年1月到7月,马钢钢产量同比增长6.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6%,逆势实现“双升”。
马钢是一个缩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色,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中得到了“实战”检验。疫情期间,杭州率先推出的健康码,在长三角和全国迅速推广开来。“从上海到浙江只要一个码,不要小看这种便利性。”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说,“这会大大刺激来来往往的需求,摩擦系数降低了,很多经济活动就会活跃起来。”
这是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拍摄的杭州健康码展示板块(4月13日摄)。疫情发生以来,杭州运用健康码、云服务等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中车浦镇车辆厂对此有深刻感受。与江北新区一河之隔的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有120多家企业为浦镇车辆厂做配套。疫情防控期间,两地通过人员流动互认、运输车辆共保、应急物资互帮,确保配套企业全部复工。今年5月,浦镇车辆厂向泰国交付首批APM车辆,不仅没有因疫情延期,还比计划提前一个多月。
一体化给区域发展带来新机遇。拥有水乡原生态的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被称为“活着的千年古镇”。距离古镇两公里的地方,祥符荡创新中心正在悄然孕育。根据规划,未来这里湖水和绿道勾连,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比邻。
“自从西塘被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原来我们请都请不来的机构,现在蜂拥而至。”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嘉善)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何剑源说。
像嘉善一样,长三角各地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都会自觉思考自身在一体化中的定位。上海市嘉定区区委书记陆方舟说,嘉定作为上海对接长三角的综合性节点城区,将进一步做强节点功能。比如科创节点方面,全力打响长三角科交会品牌。同时,发挥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平台的协调作用,加快形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双循环又为一体化提供新动力。近期,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长三角区域拥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正在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说,构建国内大循环,首先要形成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为载体的区域循环,在这个基础上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长三角地理相近、人文相通,可以乘势而上,加速一体化打通内循环的“任督二脉”。
双链融合,锚定高质量发展厚植新动能
烈日炎炎,位于江苏吴江的英诺赛科氮化镓项目工地上却一片繁忙。这个项目预计今年9月中旬安装生产设备,年底进入试生产阶段,5年内有望形成百亿级规模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产业基地。
“我们与苏州的封装测试企业、杭州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以及上海的化学品公司都有密切合作,可谓一个项目跨省用了三地资源。”英诺赛科董事长骆薇薇一语道破落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原因。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8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的事。他对长三角提出明确要求,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这是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新机制日益完善。为了推动创新协同,上海牵头搭建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三省一市2400多家机构的3万多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360亿元。如此一来,长三角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利用三省一市的科技信息和资源,提高研发效率、减轻成本负担。
工作人员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查看混合磁体装置(2017年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西有合肥,东有张江”——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国家科学中心,为进一步形成创新合力,上海市与安徽省签订了《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框架协议》,支持两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两心共创”。
——新载体不断涌现。今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在浙江创办的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开园,这是长三角高校响应一体化发展战略,跨越行政区划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探索之一。
“空间距离不再是阻碍,我们将结合中国科大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科研优势和浙江的产业集群优势,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执行院长、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理事长李向阳说。
一名行人走过浙江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的标牌(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这是2018年4月21日拍摄的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夜色。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新动能持续释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谆谆嘱托、殷殷期望,化为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以“中国芯”为例,目前长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半壁江山。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一个名为“东方芯港”的特色产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内第一家12英寸大硅片企业、第一个车规级功率半导体自动化晶圆制造中心,相继落户临港。
安徽合肥,近260家集成电路企业在此集聚。总投资2200亿元的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产值年复合增长率居全国前列。
浙江宁波,余姚科技工业园一座不显眼的小楼里,坐落着国家单项冠军企业——江丰电子,其自主研发的高纯金属溅射靶材是制造芯片的关键材料。“保障产业链安全,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江丰电子董事长姚力军介绍,企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从今年一季度的13%提升到了二季度的15%。
这是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2019年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说,立足“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就是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突破,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共生共进;就是要深化长三角创新协同,持续固链补链强链,不断提升长三角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抓紧落实,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东海之滨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近日运行满周年。一年来,临港新片区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改革开放成绩单: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完成过半,吸引国内外投资超过2700亿元。
“特斯拉速度”,是临港和上海营商环境的一块招牌。今年以来,“特斯拉速度”又有刷新:落户临港的进平新能源项目,从签约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时4个月,比特斯拉超级工厂还快1个月,“临港速度”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区域一直是改革开放前沿。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改善营商环境,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
最近召开的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高水平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张江科学城等区域发展,打好浦东开发开放这张王牌。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内景(2019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8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着力增强海内外人才集聚能力”“将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国内最高开放形态的综合保税区”“扩大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 ……最新出台的临港新片区建设行动方案,字里行间释放出改革开放的信号。
这是虹桥商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落成营运仪式现场(2019年9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在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长三角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
沪苏两地交界处的元荡南岸,近期刚刚长出一抹“新绿”:2.4公里的生态岸线贯通工程示范段今年9月底就将完工。上海市青浦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以往对于界河、界湖的治理,都是“各扫门前雪”。以元荡模式为参考,未来长三角将在不打破行政隶属的条件下,加快探索河湖治理和保护一体化的路径。
沪苏两地交界处的元荡南岸2.4公里生态岸线贯通工程示范段(8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上海建工供图)
共绘绿色画卷之外,一幅更广领域、更加幸福的民生图景,正在长三角徐徐铺展开来:
随着商合杭高铁合湖段、沪苏通铁路的开通,今年长三角铁路新线开通里程预计达1000公里以上,“轨道上的长三角”将催生更多的“1小时通勤圈”。
C3836次列车乘务员在车厢内为旅客表演节目(7月1日摄)。7月1日,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上海至南通最快旅行时间压缩至1小时6分钟。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列车在商合杭高铁浙江安吉县境内行驶(6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率先探索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截至今年7月底,门诊直接结算总量已超153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3.7亿元。
……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长三角在“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只要坚持发挥各自优势,在合作中拉长长板,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一定能够开创新的格局。(记者:季明、何欣荣、徐海涛、杨绍功、屈凌燕;参与采写:程士华、姜刚、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