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派”还是“改良派”?汉服圈的“流派”与“江湖”

汉服商家、研究者们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仔细记录文物细节。(陈润熙/摄)

想瞬间穿越回古代,或许只能是南柯一梦;但是,你和古风汉韵之间,或许只有一件服装的距离。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汉服是其间如影随形的文化“胎记”。当被复古风掠起裙摆,加上社交媒体的传扬,它又成了无数现代青年追捧的新时尚。

美到“离谱”的汉服:从“出圈”到“出海”

提花面料的对襟衫,袖口金丝勾勒出月季的纹样。浅色的裙面柔软素雅,绣上花卉和蝴蝶,远远望去,仿佛微风吹散红色花瓣,蝴蝶在春日的草丛中起舞。点缀的珍珠摇曳生姿,珠串碰撞,回响清灵。

什么叫“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什么是“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简单点,“好看!仙女下凡!”“人间绝美!爱了爱了!”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自然演化形成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汉服的服饰逻辑,即服饰的规律和规则,在周朝就确定了,而周以前的文化对该逻辑的确定有重要影响,周以后的汉服均以此为基础,在与外来文化的学习和交融中继续演变。

汉服圈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从B站上诸多汉服up主的强势“安利”,到近几年“中国华服日”的设立,汉服节、汉服秀等活动的举办,汉服正在不断“破圈而出”。

近日,天猫服饰等机构发布了《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在淘宝平台上,汉服成交金额首次突破20亿元;在阿里平台下单购买过汉服的消费者人数逼近2000万大关,其中消费者以年轻女性为主。天猫女装汉服行业负责人萧枫预测,未来汉服的潜在消费者还将爆发式增长。

艾媒咨询的相关数据进一步显示,2020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规模同比增长74.4%,连续四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长。随着市场基础的扩大,2019年中国汉服产业市场销售额突破45亿元,同比增长318.5%。

汉服成为新国货,不仅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这股风潮也正在海外兴起。5至7月,天猫海外平台上,汉服“出海”销量同比增长超20%。

古墓、改良or仙女?圈内派系与汉服“形制”

汉服在中国的普及仍有局限。有一天,汉服爱好者“牛牛”穿着齐胸襦裙走在街上,身边有许多人问道:“真好看,这是和服吗?”这让她很失落,“但凡圈内少点钻牛角尖,多点团结一致,都不会将汉服的认知度置于如此尴尬的境地。”

汉服圈的“江湖”,流传着三大派系:遵循古制的称作“古墓派”,衣服的形制、面料,乃至配饰、鞋履等严格依照文物或者史书;“改良派”主张顺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对传统汉服进行改造;“古墓仙女派”则折衷一些,认为可以部分采用雪纺、蕾丝等新面料。

派系之间各执一词,互有褒贬,倒也十分热闹。

当“路人”们纷纷惊叹汉服“美爆了”时,知乎社区、百度贴吧、微博上有关“形制正确”的讨论不绝于耳,总能掀起阵阵波澜。

所谓“形制”,在汉服圈内多指一件服饰的形貌和制式。比如,明制直领大襟长衫,“形貌”是由直领、大襟、长衫组合而成的轮廓结构,“制式”是明代风格,综合而成这件服装的“形制”。

不同的时期有不一样的服饰特征,因此,汉服分有周制、秦汉制、晋制、隋制、唐制、宋制和明制。正因为汉服有如此多样的形制,汉服圈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类似于人们今天所说的“款式”,但又不完全是,因为“形制”一词还含有典章制度的意思。比如,冕服为帝王最隆重的礼服,朝服为君臣百官礼仪场合之服,普通人劳作时一般着短衣长裤。

一条裙子背后的纷争:谁是汉服“正统”

在2020国丝汉服节——宋之雅韵的“文物鉴赏”活动中,中国丝绸博物馆(简称“国丝馆”)展示了出土于江西德安周氏墓的“如意珊瑚纹褶裥裙”。

谁都没想到的是,一条来自宋代的裙子竟引发了网络上的轩然大波。

原来,人们注意到,这件文物的裙装结构是由方形布帛“捏褶”收省完成,形成上窄下宽的形状,不同于现在市面上宋制汉服裙装的裁剪方式——梯形布帛直接拼接而成。

于是,有网友认为这件文物证明了如今汉服商家们的裁剪方式是形制错误的,不符合宋朝汉服的规范,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坚持形制是帮助汉服复兴的,一个不符合传统的东西非要用汉服的名头,就相当于指鹿为马,当然要生气呀!”一位名叫“莺影”的知乎网友写道,“真正的改良,应当在充分了解传统的基础上,对其中不足之处进行优化。如果只是加口袋、暗扣之类的细节,我绝对是支持的。”

“一般在我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就要从古代服饰的结构、制作逻辑、工艺要求等全方面开始,要求必须严格,因为这是掌握物质文明规律的渠道。”衿娥传统服饰的设计师常舒梦说。

但对一般消费者来说,“飘逸”“雅致”“英姿飒爽”等视觉体验是最重要的,并非十分在意是否系出名门。

同在知乎发表评论的网友“孤鸦”认为,与其说严谨考据“形制”,不如说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正统”,有个标准的答案直接抄就行,所以用“形制”来死抠细节,然后“党同伐异”,这不是真正地理解了民族服饰。

在南京大学读本科的张雨晗从2013年开始就“入坑”汉服了。她说:“如果不坚持一些东西,那还能叫汉服吗?”同时她也认为,在形制正确的情况下,汉服也可以很时尚。类比和服的发展现状,我们的传统服饰可以搭配各种各样新颖的花纹、配饰、发型等。

学术、市场、文化,一场各取所需的“自助盛宴”

“这么近距离‘接触’这几件文物,这辈子应该就这一次了。”当汉客丝路的负责人徐辉走出国丝馆的文物修复室时,他感慨道。

国丝馆自2018年起每年举办汉服节,“文物鉴赏”是其中一个备受欢迎的固定项目。当穿越千年的文物展现在大家面前时,除了欣喜和感动,汉服商家、爱好者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拓宽品牌创作的思路。

但是,文物出土的数量是有限的,新出土文物展出的频率也远远比不上汉服市场扩张的步伐。

根据微信公号“汉服资讯”的《2019汉服商家调查报告》显示,过去6年是汉服新商家的一个高速增长期,每年都有一百多家新的汉服店开业。

面对愈发庞大的市场,汉服圈也愈加热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汉服,成为圈内绕不开的话题。

“其实我们还处在学习汉服的早期状态,就像学写作要先从摘抄、背诵开始一样,照搬文物是一个必经阶段。”常舒梦说,“当人们越来越了解汉服文化之后,就不需要照搬了。”

“学术是严谨的,市场是自由的。”重回汉唐杭州店的负责人杨斌彬说道。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汉服爱好者,她中学开始阅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大学时参加了汉服社团,毕业以后又“追星成功”,入职了一直喜欢的汉服品牌。“怎么选择是消费者的事,汉服商家能做的是遵从良心,把汉服文化推广开来。”

“我们汉服商家实际上是在做文化产业,应该看得远一点。”因为模仿唐朝仕女吃汤圆而走红的“汤圆姐姐”敖珞珈在国丝馆“国丝雅集众望同归”的活动上说道,“如果只停留在服装、妆面上,会有更成熟的团队、产业链代替我们。中华文化那么美丽多元、开放包容,我们的行业生命力在于对文化真正的喜爱。”

且不说汉服该走向怎样的未来,看看前不久在西安大唐芙蓉园的汉服秀吧,美女俊男,裙裾飞扬,舞姿翩跹,尽态极妍。观看直播的网友不断打出“哇哦!”的惊叹,各路评论热火朝天。

汉服本身就如同一场五彩缤纷的盛宴,“穿它!难道不香吗?”(王俊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