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 算出的高考志愿靠谱吗?

7月下旬,全国各地的高考成绩陆续揭晓。今年广东高考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也将在今日公布。对于众多学子和考生家长来说,成绩出来之后,面临接下来的志愿填报环节,这同样是一道需要慎之又慎、认真对待的决策难题。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0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达1071万,创下近年来的历史新高。在如此庞大的考生基数下,也潜藏着无限商机,让“高考后市场”成为许多科技创业者争夺的蓝海。

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和上市、创业公司争相入局,各类志愿填报App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不少高考服务类App还宣称引入了近年来兴起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来为学子精准预测高校的录取分数,计算被心仪大学录取的概率。

但与此同时,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查阅市面上高考服务类相关的应用软件发现,各款App质量良莠不齐,存在不规范获取用户隐私信息、收费规则不明晰等问题,甚至还出现对于同样的分数,不同App的推荐结果大相径庭的情况。有专业人士通过全媒体记者向广大考生和家长呼吁,使用线上高考志愿填报工具时,要提高辨别能力和警惕性,将此类App当作辅助参考更为稳妥,并要看清服务的内容、条件、范围,切勿因一时焦急而遭受损失。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力量,只要在手机屏幕轻轻一点,就能得知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学校和未来发展方向。这样的推荐结果是否科学,值得考生和家长们完全信赖?打开苹果应用商店,全媒体记者输入“高考志愿”搜索,仅在首页就看到数十个和高考填报志愿相关的App。打开一款宣传语写着“用同样的分数,上更好的大学”的志愿填报类应用软件,在首次登录页面上,该款App除了要求获取地理位置定位权限外,还要求用户必须用手机号码注册,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质疑:同样分数不同App推荐差别大

在最重要的大学推荐功能上,用户输入自己所在考区、高考分数和文理分科情况等个人信息后,该款App就会按照本科或专科不同批次给出它的院校推荐名单,即所谓“一键查询我能上哪些大学”,并设有职业性格测试功能,通过数十道心理测试选择题来判断用户的性格特点,从而给出未来的专业选择和就业建议。在另外一款类似的“高考志愿填报助手”App中,同样设置了“智能匹配大学”“测性格找专业”等功能,但同样的功能在后者却需要付费解锁,被包含在标价298元的“开通VIP”选项。这款“高考志愿填报助手”App显示,开通VIP后,就有志愿填报咨询师提供在线答疑服务,为考生生成最优志愿表。

App给出的推荐结果是否能轻松解决考生的志愿填报大难题?记者分别在上述两款应用软件中输入同样的考区、文理科和高考分数,却得出完全不同的院校推荐结果。刚刚迎战完高考的张同学就告诉记者,自己在考完估分后,和父母就立刻着手研究志愿填报:“我们从网上下了几个排名靠前的志愿填报App,输入预估分数后,不同App反馈给我们的推荐学校都不一样,搞得我心里更没谱,不知道要参考哪个为准,还是要去咨询专家更保险点。”

更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下载测试使用数款高考志愿填报类App的过程中,包括绑定手机号码、社交账号实名注册和提交个人信息等操作在内,并无关于这些信息使用情况相关的用户服务协议弹出,来告知用户开发者将会对这些信息、数据作何用途,或宣称对其隐私性负责。

业内:真人专家比大数据更有说服力

“目前行业存在信息来源不权威、用户信息泄露、违法高价收取费用、夹杂着不良信息和商业广告等问题,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至于数据出错而误导考生及家长的情况有无违反法律规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卓信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谭国戬向记者表示。谭国戬建议,考生和家长在使用此类线上高考志愿填报工具时应理性对待,以各高校公布的往年招生情况、当年招生政策与教育部下发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为主,以市场上的此类高考志愿填报类App为辅。

新经济观察家、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则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考志愿填报类App在进一步规范后,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对于填报志愿、未来职业选择、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并不是那么了解。未来有更多实名认证的高校老师、教育专家入驻,整合好相关线下资源,那么高考志愿填报类App就能对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学子提供更多的帮助。面对海量的高校录取数据,真正能解决考生和家长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需求问题,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一定会有机会的。”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阳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