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的“归雁”是什么吸引他们留在大巴山

通江打造的"壁州创谷"电商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培育了二十余家本土电商企业。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的“大石童话小镇”。平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巴中,有这样一批人。34岁的何九江5年前返回巴中创办电商企业;“90后”杨为民回到农村,将镜头对准山野美景美食,在抖音上推介巴中的风土人情;30岁的退伍军人杨天兵放弃了成都的稳定工作,回到南江……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从城市返回农村。

他们为何这样做?为何又能在农村待得住?7月初,记者走进大巴山深处寻找答案。

“筑巢”引人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对返乡创业者有政策支持

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新建的食品加工厂内,做电商的何九江正和工人一起研制豆制品,“再过几天,工厂就能开工咯!”

与此同时,国网巴中供电公司的电力工人正顶着骄阳,为界牌村更换高压线。“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多。最近又新建了食品加工厂,以后用电需求会很大。”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介绍。

在巴中,像界牌村这样偏远的村有很多。过去,这里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电网建设历史欠账多、基础差,制约了产业发展。

筑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近年来,巴中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出台各类回引政策,在税收减免、用地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为农村扶贫产业注入了发展动力。

“路、水、电都不愁了。返乡创业,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还有优惠。”何九江2015年回到老家做电商,帮村民在网上卖腌腊制品、豆瓣酱等土特产品。去年,何九江公司的销售额达到280余万元。今年,何九江又在村里建起食品加工厂,“目前正在进行产品研发。等工厂正式投产,可解决40到6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因为路窄坡陡石头多,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曾被村民称为“石头村”。“连条水泥路都没有,青壮年都出去务工了。”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孙海峰回忆。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力推进,2017年,大石村脱贫摘帽;2018年5月,该村“大石童话小镇”儿童主题乐园开园。原来的“石头村”变成了“童话村”,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

孙海峰领着记者在村里逛了一圈。现在,通村公路连到各户家门口,村庄核心区还有一条商业街,两旁都是彩色小洋房。“这些主要是村民的住房,我们按欧洲风情小镇的风貌进行了统一改造。”孙海峰介绍。

孙翠林的农家乐就开在街道上,“村里变化太大了,回乡创业也有政策支持。”2017年,孙翠林贷了20多万元把自家的三层楼房改造成农家乐,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县上专门组织了培训,我和30多位创业者去浙江的青田县参加了半个月的培训。”

疫情给乡村旅游业带来不小的影响,但孙翠林依然对未来有信心,“等疫情过去,我们的生意会越来越好。”

产业聚人

把电商农业产业园、乡村旅游做起来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这是我们打造的电商农业产业园——‘壁州创谷’,目前已经培育了20余家本土电商企业。”在位于通江县城的电商一条街,通江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春根热情地向我们讲起他的“电商经”。

2018年4月,浙江遂昌的援川干部张春根来到通江县挂职,把遂昌的电商经验带到通江。“通江农产品种类多,但大部分是初级产品,一直卖不出好价钱。扶贫要见成效,就要让农产品变成商品,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很快,一场场电商资源对接会启动了——

浙江优秀的电商人才来到通江传道解惑;通过举办电商培训活动和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大赛,一批优秀的本土电商人才脱颖而出。如今,“壁州创谷”内已入驻电商企业、文创企业、农产品企业等40余家。

打包、装箱、填单……在“壁州创谷”一楼的一间库房内,通江电商企业“深山食惦”负责人苟兵贤正和工作人员忙着打包发货。“我们在当地贫困户家中收购农产品,再统一选品、包装,进行线上销售。”苟兵贤介绍,疫情以来,他们的业绩不减反增,现在每天订单在800个以上。6月18日电商大促当天,他们接到了6000多个订单。“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已达380万元,而去年全年销售收入才150万元。”

“90后”杨为民则另辟蹊径——要把山里的美景“推销”出去。

杨为民在大学学的专业是设计。2015年,他毕业后回家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今年5月,他又把工作场地从通江县城搬到山里,和几个同事一起每天穿着古装拍视频。

为何要搬去山里?“巴中的乡村旅游景区很多,但网红景点很少,未来大有可为。”

现实也印证了杨为民的判断,短短两个月,杨为民抖音账号的粉丝突破了22.3万人。“我们和几个景区已经达成合作。最近很多成都、西安的游客还跑到现场看我们拍摄,景区游客量增加了好几倍。”对于未来,杨为民很有信心。

机制留人

培养本土一线基层干部在待遇上给予双重保障

一路走,一路看,我们在南江农村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基层干部队伍越来越年轻,一些村干部并不是本村人。

群雁高飞头雁领,南江是如何让“头雁”飞起来的?我们在巴中村政学院找到了答案。

“2017年村‘两委’换届前,60岁以上的村干部占到了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多达41%,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2%。”南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苏伟介绍,村干部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

对于贫困山区来说,要想改变现状,就要培养本土人才。

2016年开始,南江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依托小河职业中学,在巴中村政学院开办长期(三年)、中期(一年)、短期三种村级后备干部专修班,面向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在职村(社)干部等群体进行培训。通过脱贫攻坚、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农村培养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

30岁的杨天兵是2017年中期班的学员。2013年,他从部队转业后在成都的战训基地当教员。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决定回乡工作。2017年3月,他成为南江县东榆镇(现集州街道)跃进社区文书,一个月有2350元的收入。“刚到社区,对基层工作、矛盾纠纷处理都没有经验,参加专修班培训后,收获特别大。”

2017年,南江县试点村党组织书记异地任职,解决有的村“人才过剩”、有的村“无人可选”的问题,以及村支书履职中的优亲厚友、办事不公等问题。当年11月,杨天兵交流到公山镇五星村当党支部书记,化解了该村长达5年的土地征用补偿遗留问题,赢得了村民的认可。

在巴中村政学院,像杨天兵这样的学员还有很多。

经过几年实践,巴中村政学院已成为巴中培训培养一线基层干部的“黄埔军校”。“截至目前,我们已开设6期中期班。400多名学员有80%进入了村两委,30%以上成为村支书、村主任,70%以上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村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10岁,农村基层矛盾比过去下降了30%以上。”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校长、巴中村政学院校务委员李勇介绍。

为了让基层人才留得住,南江县还用经济和政治待遇给予双重保障。

苏伟介绍,去年,南江县将村支书的基本工资提高到了2000元/月,同时每年还有绩效报酬。根据当地政策,村支书可以“兼职兼薪”,如果兼任村主任等职务,算上异地任职的交通补贴等,一个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

而在政治待遇方面,每年,南江县在异地任职村党组织书记中定向招录一批乡镇事业人员,对聘期内三年年度考核为“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优先推荐其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等。

“现在我在村里身兼多职,收入高了,上升渠道畅通了。有希望,干劲儿也更足了。”杨天兵说。(记者 史晓露 张红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