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宋伟珍介绍江阴路72号经过更新改造的顶楼小花园(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新华社上海6月27日电(记者杨金志、吴霞)在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南京东路附近,高楼大厦、繁华街市之间,还有一片百年历史的老式洋房弄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辖区内的江阴路72号,就是这么一个老旧小区。这里住着26户人家,约80%是60岁以上老人。
说是老洋房,但这里的房屋都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旧老化,空间拥挤,楼梯陡峭,如厕洗澡不便。“以前就是三个字:脏、乱、差。”住在这里44年的居民宋伟珍说。2019年起,南京东路街道对江阴路72号实施了综合性改造。
市民骑车行驶在江阴路街区(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我们通过居民座谈、现场勘察及交流、方案征询等,结合这里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相关诉求,将重点放在了公共部位的更新和‘适老化’改造上。”南京东路街道顺天村党总支书记徐定珠说。
经过半年多的“微更新”,老洋房变了。
——合用卫生间变了。在一间合用卫生间,记者看到全新的淋浴房与马桶间,墙壁上有方便老人使用的安全扶手、折叠椅,还有紧急呼叫报警装置。合用卫生间,卫生清洁谁来管?墙上的一张卫生值日表给出了答案。居民自己排了值日表,一家七天,井然有序。
这是张贴在江阴路72号合用卫生间内的卫生值日表等(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公共空间变了。一楼的庭院和顶楼的天台,是弄堂里主要的公共空间。“以前为了多占一点空间,张家堆一个盆,李家放一个缸,公共空间存在严重的杂物堆放与违章搭建现象。”徐定珠说。
对小庭院和顶楼天台实施改造后,堆物被清理干净,腾出的空间成了居民们聊天的地方,路面被修平,还铺上了地砖防滑条。顶楼天台成了“空中花园”,看看你家的绣球花,瞅瞅我家的月季花。街道还为居民在顶楼装上一块20平方米的太阳能板,“阿拉楼道里的灯现在用的就是太阳能发的电。”居民张阿伯得意地说。
这是安置在江阴路72号顶楼小花园雨棚上的太阳能板,它为弄堂内的公共空间照明提供电力(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居民们的心态变了。“以前上下楼不方便,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现在楼梯、走廊的墙壁上都安装了扶手,没事我就喜欢去顶楼天台坐坐、看看。”居民钟阿姨说。
“以前小孩子来看我们老两口都不愿来家里坐,觉得环境差,不方便,现在他们周末有空都要来家里看我们,顶楼的小花园经常聚集不少孩子。”宋阿姨说。
江阴路街区一条狭窄通道内的艺术创作装饰(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让基层干部感到惊喜的是,不仅小区面貌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更难得的是,居民从周边细小变化中,愈加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一些居民自发开始家园改造,还有一户搬走的居民主动回搬。”徐定珠说。
其实,改造并不容易,家家有难念的经,人人有要算的账,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来自生活、来自基层的智慧。“小区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居民自己拿主意。”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顾定鋆说,发动居民自治成了解决小区疑难杂症的良药。
一位居民在江阴路72号公共空间晾晒衣物(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72号有个居民自治小团队,由五位65岁到75岁的老阿姨组成,居民们亲切地称她们为“五朵金花”,老党员宋伟珍是她们的小组长。“街道和居委会干部是我们的后盾,我们自己也是居民,跟居民聊啥事,近一点,也就更亲一点,大家体谅多一点,事情进展就快一点。”宋伟珍说。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江阴路街区与地标建筑上海明天广场大厦(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螺蛳壳里做道场”,“微更新”让老旧小区发生了大变化。江阴路72号的变化,生动地阐释着这个重要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如今,类似的“微更新”改造正在顺天村社区、南京东路街道、黄浦区、大上海不断推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