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新居新生活 就业有保障
“几亩薄田,不咋挣钱,我和村里不少人一样,都出远门打工。”父亲突发脑梗,母亲卧病在床,37岁的杨江平回忆起曾经的日子,眼圈不禁发红。随后,他指着新居,话锋一转,“现在住进楼房,做饭用燃气,出门坐公交,好日子来得真快。”
2015年12月,“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吹响易地扶贫搬迁号角。
杨江平的老家在铜仁市德江县,一听说县里启动部分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的消息,他就报了名。2018年8月,杨江平搬到大龙经济开发区麻音塘街道龙江新区,住进了120平方米的新家。
伴随乔迁之喜而来的,还有新的期盼。“从农民变成市民了,新的生活开始了,如果有稳定的工作,那就更好了。”
大龙经济开发区易地搬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找上了门。“开发区有近百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有针对性地办培训班,让搬迁户掌握技术,实现家门口就业。”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开发区共举办就业培训班139期,惠及1万多人次。通过外出务工就业、留守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等方式,搬迁户已实现至少一户一人就业。
曾经扛锄头的杨江平,如今成为一名工人,在锰矿加工厂操作机器。“五险一金都有,第一个月到手工资就有3000多元。而且,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在周边,去社区卫生服务站拿药、检查也很方便。”杨江平说,妻子也在邻近的打火机厂找到了工作,两口子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目前,贵州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4万多人,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搬迁户里,包括侗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人搬出了大山,文化也走出了大山,百姓大舞台由此应运而生。“文化也是我们的家当,跟着我们搬过来了。”杨江平是土家族,当他看到舞台上表演的土家族节目时,更加有了归属感。
从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等入手,贵州为新市民构筑起温暖的家,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从“身进城”到“心进城”的转变。截至6月上旬,全省搬迁劳动力累计就业创业86万多人,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达到100%;已建成配套学校573所,医疗卫生项目390个,纳入挂牌督战的教育项目96所、医疗项目7个将于6月底完成,搬迁群众就近就学就医全覆盖。记者 万秀斌 汪志球 苏 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