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学子们的锅碗柜瓢盆交响曲(疫情下的学子人生(5))
常去的餐厅关门歇业、常点的外卖暂停服务,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原本不会做饭,这次无论如何硬着头皮也得做了;原本烧得一手好菜,这次便想再精进一步、学会些新菜式。
疫情之下,“吃好饭”成了当务之急,护好舌尖“花式”抗疫的同时,海外学子也在“抱团取暖”。
餐馆停业 学子自食其力
“如今居家上网课,时间自由充裕。疫情期间基本是我自己做饭,饮食习惯也更健康规律了。”卢鑫目前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读研,所修专业是建筑学。往常,他的时间多是被设计图填满,总是熬夜到凌晨、鲜有在家做饭的机会。如今的他每日必进厨房,对着菜谱研究不同菜式,这可是之前不曾有过的体验。
目前就读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的王岩,在出国留学后慢慢学会了做饭。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他所在区域的中餐厅目前大多停业,只有少数几家提供外卖服务,不少留学生因餐馆停业而为吃饭苦恼。“从手忙脚乱到色香味俱全,我庆幸自己此前在厨房里下的功夫现在派上了用场。比如酱猪蹄、红烧肉,想吃的中国菜自己也能做。”王岩说。
在西班牙马德里,彭文康已经居家做了两个多月的饭,菜式涵盖中西。他的西班牙海鲜饭烹制得日渐娴熟、一道地三鲜也已经做得有模有样。疫情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各种突发状况,正在倒逼着世界各地的几十万中国学子加速成长。
“以前是一边看着菜谱一边做,简简单单做完一顿饭得花两个多小时,后来不用看菜谱,只跟着感觉做也能又快又好。”彭文康的手机相册里,已陆陆续续拍摄记录下了几十张自己每天制作的菜肴。他说,等疫情过去了再回头看看,也能汇成一本属于自己的《舌尖战疫日记》。
快餐省时 难言营养健康
诚然,若是喜欢烹饪,疫情期间自给自足的确不在话下,但对于不少厨艺尚处入门阶段的学子来说,快餐和方便食品难免成为这段时间的首选。
“前段时间,我沉迷于墨西哥菜的美味难以自拔。”正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读书的李洋说。而现在,出门购买快餐成了她日常生活的标配内容。“快餐店前有专门的汽车通道。开车到窗口付款取餐即可,安全又方便。”李洋坦言,自己深知快餐食品难言健康,但也是当前境况下的无奈之举,隔上一段时间她也会自己炒几个菜,尽量保持营养均衡。
今年1月,正在北大读书的王宇航来到瑞典隆德大学交换学习。疫情突然袭来打乱了她原本的计划、也让这段交换学习经历变得与想象中迥然不同——多数时间在家中、所有课程转为线上进行。而再过两个多月,她就将结束交换返回国内。拿不出时间再去精进厨艺,最常吃的便是诸如速冻水饺之类的方便食品。
刘维轩的情况稍好些,他就读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这里的一些餐馆继续提供外卖服务,让他至少可以在自己做饭与方便食品之间有一个折衷选择。外卖点来点去只有不变的几家,这让他“更怀念能自由外出吃饭的日子。”
一些华人社团也关注到了学子的餐食问题,开通了面向留学生的上门送餐服务。美国南加州华人社团联合会荣誉会长鹿强在上海侨联倡议下组建的“侨学同心——上海赴美留学生关爱群”便是其中一个。
本帮红烧肉、扬州狮子头、醋溜鱼片……侨学同心为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学校开通了上海菜送餐服务,学子可按照自己的口味挑选搭配。尤其对于一些不会煮饭、面包与泡面已连续吃了很久的小留学生来说,这份来自同胞的支援的的确确解了燃眉之急。
同下厨房 拉近彼此友谊
对于合租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一起做饭是疫情期间少有的热闹时光。大家都厨艺生疏,那就商量着做;若有人做得好,那就教大家一起做。
“我们定期外出采购食材,也常常抽出时间,集众人智慧研究新菜单。”熊俊棋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读书,在他看来,与室友一起做饭是学习之外很好的释压方式,疫情期间尤其如此。大家分工明确,忙活起来也有乐趣。有人煎炒、有人洗涮、有人收拾厨余,这样的一顿饭,也令共同租住的公寓多了些“家”的样子。
“我们的公寓是个‘小家’,每个成员都在为这个共同的家尽一份力。同是远离家人在外留学,使得彼此就像亲人一样,相互帮助、彼此支撑。”熊俊棋补充说。
卢鑫的手机里有一个成员都是留英学子的微信群。这是一个被大家称为“中华小当家”的美食交流群,学子们在群里晒出菜品、按时“打卡”、分享心得,甚至远程教群友烹制自己的家乡菜。锅碗瓢盆叮当作响、柴米油盐随心挥洒,多少冲淡了居家防疫的无奈与枯燥。
全球疫情刚开始蔓延时,面对餐馆与外卖关停,卢鑫的父母还担心过他的饮食问题,而今早已打消了顾虑。
在卢鑫所住公寓里,现在仅剩3名中国留学生,疫情期间大家偶尔会聚在一起,每人烧一道拿手菜,拼在一起便是一桌千里之外难觅又难忘的家乡风味。广东的果茶、福建的猪脚汤、山东的木须肉……虽然疫情期间社交减少了,但在卢鑫看来,通过一起做饭,却让朋友彼此间的友谊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贴得更近了。(孙亚慧 郎玉茁)
(本文菜肴图片均为海外学子烹饪作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