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兰,你要快点好起来!”——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队员兰从俊
云上潜江报道 老兰,本名叫兰从俊,今年54岁,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老新镇棉条湾村扶贫工作队队员。2月6日,老兰接到任务来到棉条湾驻村抗疫,一直坚守在一线,2月21日,他因脑出血倒在了岗位上,经过十多天的救治,慢慢恢复意识,但右侧身体仍然没有知觉。
“他前一分钟还在劝导村民戴好口罩,下一秒就不行了。”3月9日,该村会计李靖回忆说,他是第一个发现老兰倒下的人。
“当时,我骑着电动车,带老兰照例在村里巡逻。他还跟村民打着招呼,一切都蛮正常。”李靖说,到八组的时候,看到有个人口罩没戴好,露出了口鼻,老兰还对他说:“老乡,把口罩戴正,这样戴是不行的。”
话音未落,他就感觉老兰猛地贴在他背上,无法动弹。
“成书记快来,老兰昏倒了,快来帮忙!”李靖立即给驻村第一书记成好学打电话。不一会,成好学和队员潘兴华赶紧叫来救护车,将老兰送往市中心医院。
“2月6日他来了以后,一直没有休息。局里说值守7天,可以轮换着休息几天,老兰却说,村里的情况他熟悉,总是抢着干活。”成好学说。
成好学告诉记者,老兰凡事总是挺在前面,有时候看到年纪大的村民没戴口罩,他们几个好言相劝,难以奏效。老兰一反平时的温和,非常严肃地批评这些固执老人。他说:“我从医多年,你们一定要相信科学,一定要懂防护常识,不能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
“老兰非常认真,我们在卡点,经常会有群众不理解言语过激。他总是说‘我年纪大些,我来协调’。”成好学说,有一次一位村民在卡口,说孩子没有奶粉了,一定要出去,态度十分坚决。“你的东西在哪里,我帮你去拿,你不能出村。”老兰骑上车就去了镇上,谁知是满满3蛇皮袋,他费劲地拿了回来。
“老兰对我们像父亲一样,他会烧火,就主动承担起做饭的任务。”潘兴华说。防疫期间,他们不是在村口执勤,就是在村里巡逻,有时来不及吃饭,就胡乱吃点泡面。
“老兰出院了吗?多么好的一个人啊,你们代我好好看哈他。”村民纷纷围过来询问。
“兰从俊是个好人呐,我几次在村口买东西,他遇到了,都抢着付钱,还帮我提回来。去年和老伴扒了些花生,想要给他送去,他怎么都不要。”83岁的村民李德荣说。
村民对老兰的感情,不仅仅是防疫期间累积的,更是老兰4年驻村工作的直观反映。从2015年11月到现在,他早已把自己当成棉条湾村的一员了。
棉条湾村是全市贫困村之一,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人多地少,且抽水难、排水难,土地贫瘠不保水,曾有“十年九淹水,三年两不收”之说。
“要想富,先修路。脱贫第一步是把基础设施搞起来。”驻村开始,老兰深入了解村容村貌,和村干部研究发展路子。先后跑交通局、能源局,为村里跑来了太阳能路灯,协助村“两委”把村里的道路问题给解决了。
“脱贫最终还是要靠产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商量决定发展半夏产业。
“我们没有技术,投资那么大,万一亏本怎么办?”一连串的疑问,让村民望而却步。“万事开头难,只怕有心人。”老兰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冯必银、丁克珍等4户贫困户终于被打动,开始尝试种植。
贫困户怕亏本,为了种好试验田,老兰很想了些办法。先从局里协调1.9万元资金购买种子分发给贫困户,按照标准模式进行种植。没有技术,他就邀请潜半夏技术人员上门指导。
就这样,村里潜半夏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5亩,发展到了10亩。“要不是这场疫情,今年还要增加30亩。”成好学说,去年10月,他们联系市个私协会,动员爱心企业家为村里捐了5万元扶贫基金,就等着疫情结束,买上种子,播种下去。
老兰还积极联系潜江市晟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动员指导村民种植了160多亩白芷,带动不少贫困户发展产业。看到村里有闲散劳动力,老兰又和老新镇柳伍水产对接,推荐村民到厂里上班。
老兰还发挥市场监督管理特长,向村民宣传食品药品知识,提高村民的防范意识。
几年来,村里道路通了,路灯亮了,大家的口袋也鼓了起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村里很多中老年人是花鼓戏迷。“要是能给村民送一场戏就好了。”老兰向局里报告此事,局领导非常重视,积极联系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送来3出好戏。
村民都说:“几十年没看过戏了,比过年还高兴。”还自发买了烟花鞭炮,为花鼓戏助阵。
老兰病倒了,爱人孟世霞每天日夜陪护。“他就是将工作看得重,三十多年都这样!”她非常理解老兰,每隔半小时给老兰翻身,不停地按摩,想一切办法让他尽快恢复知觉。
同事们非常牵挂老兰,但因特殊时期,不便到医院看望,大家纷纷捐款,表达兄弟姐妹般的关爱。
“老兰,你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家人守着你,同事们等着你,棉条湾的村民盼着你!半夏田已经整好,还等着你去播种和收获呢!”听,棉条湾村村民在呼唤。(来源:潜江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