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7月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杨丁淼 陈诺)洪水已在安徽、湖北等南方省份肆虐了整整一周,然而采访中记者却看到这样的场景:被困三天的景区游客井然有序,安置点里的群众乐观平静,大堤上子弟兵目光坚定有力……
他们的自信与勇气,来自何处?“中国网事”记者在本轮洪灾中,跟随部队身赴一线参与抢险救援,走访被淹村庄和防洪大堤,试图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装备之变:从肩挑背扛到“机械之美”
十几年前,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副政委史志强清楚地记得那年在大庆肇源泡水库的抗洪经历,“部队带着锹、镐和编织袋,大家一袋一袋地肩挑背扛,把堤坝加固垒高……”
多年以后的舟曲,参与泥石流抢险救援时,史志强方才领略“机械之美”——深夜的探照灯下,几十台大型挖掘机同时作业,机械臂一只扬起,另一只落下,犹如“千手观音”。
被称为应急救援“国家队”的武警水电部队,长期从事水电施工和抢险救援,拥有人才、装备和技术优势,从汶川地震到深圳滑坡塌方,参与了历年来几乎所有的大型抢险救灾行动。
7月4日,记者在安徽省金寨县跟随他们参与救援行动。6月30日晚开始的持续暴雨,冲毁了通往安徽省5A级景区天堂寨的多条道路,上千名游客被困。记者在抢修现场看到,部分山区的临水临崖路段已整体塌方,塌方深度最大处近50米,左边山体不时有石块、泥土落下,右边湍急的洪水仍在不停冲刷损毁的路基,以至于塌方处砂石几乎被流水掏空。
前方推土机开路,部队每遇一处险情,都根据地形和损毁程度现场研究处置方案,能够处理的现场处理,料源不足无法处理的则抢修便道。经过昼夜奋战,燕子河至景区的通道终于被打通,成功解救了被困游客。
武警水电部队二支队长宋云深有感触,“如果放在20年前,应对山区这么复杂的情况,两天要抢通二十几处险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场操作机手告诉记者,一麻袋沙土大概0.2方,现在的大型挖掘机斗容均在两方以上,一台挖机的战斗力堪比一个连队。此外,臂展20米的长臂挖掘机、“能抬腿走路”的步履式挖掘机、无人驾驶的智能挖掘机相继投入使用,使得应对不同地形,不同形式的救援都有保障。
据介绍,当年使用的是十几个人才能扛起来的铁皮冲锋舟,如今橡皮冲锋艇两个人就能操作;笨重易被水毁的土质沙袋,也逐渐被专业防汛沙袋取代,这种沙袋轻便小巧,一旦遇水则膨胀压实……
战法之变:从“人海肉搏”到科学精准
子弟兵手挽着手跳进洪水中堵住决口,当年这样的场景,曾令无数人动容,然而随着科技进步,这样利用人海战术与洪水“肉搏”的场面将越来越少。
如今通过遥控无人机、勘测船,整个区域的受灾情况,水流的流速、流量甚至水下结构,都可以在武警水电部队的通讯信息车中一览无余,相关数据上传后,总部专家经过讨论,能够得出最有效、最精准的救灾方案。
无人机在救灾中还有不少妙用:拴上救生衣和救援物资,就能准确地在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上方“空投”,这比以前把救生衣系上绳子抛投要方便高效的多。
武警水电部队二支队技术人员叶晓培说,过去我们通过沉船、沉卡车堵决口,甚至以人海与洪水“肉搏”,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应对不同的决口、管涌,我们根据不同的地形、河道、流速和水流走势要采取不同的办法。
应对决堤,随着大载重自卸车的投入使用,可载重近百吨的钢筋笼串,效果比沉船好得多;处理管涌,一般先做围井,现在用钢板、硬质塑料围井的方式代替沙袋围井,过去3米直径的围井要20人3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4个人30分钟就能搞定。
史志强说,部队提倡小、精、巧的技术在实战上广泛应用,随着各种新式技术和战法运用,现在堤上一个连的战斗力超过当年一个营。
信念不变:百姓生命大于天
截至7日,安徽省累计发生千亩以上圩口破圩106处,之所以破圩数量如此之多是因为罕见暴雨、内河压力大、外洪内涝等因素,然而子弟兵和基层干部的信念却始终不变:百姓生命大于天!
记者在多个因破圩而被淹的村庄采访时,当地干部告诉记者,看到家园被毁,大家都说不出的心痛,但是人保住了,就有重建的希望。
不仅仅是群众,炊事车、淋浴车的配备使得后勤变前勤,不给当地人民群众添乱,更令部队抢险行动更有保障。
“过去设备跟不上,灾情、水情全靠人工水下探测,战士下去,一个漩涡很可能人就没了”,史志强说,现在危险任务能够实现机械化的,尽量不让战士上前,例如山路过险,我们可以采用无人驾驶的智能挖掘机作业。
“部队要求我们参加抢险救援要‘车不掉漆、人不掉皮’。”接受采访的部队官兵普遍表示。近年来“科学救援、精准救援、安全救援”正愈发深入人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