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县”向振兴高地发起冲锋——安徽金寨决胜脱贫攻坚见闻

新华社合肥1月14日电 题:“将军县”向振兴高地发起冲锋——安徽金寨决胜脱贫攻坚见闻

新华社记者陈诺

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金寨县,曾走出59位开国将军,有着“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美誉。与此同时,亦有着超过40年的贫困史。

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2019年,金寨县实现6873户13705人贫困人口脱贫,仅剩的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31%。补短板、促产业、谋发展,这个红色“将军县”正以踏实的步子向着乡村振兴这座高地发起冲锋。

补短板,“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55岁的吴成明家中角落里一口落满灰尘的大瓦瓮见证着一段四处找水的尴尬历史。

她所在的河坪村民组是汤家汇镇竹畈村地势最高的地方,十多年来,她跑遍了山上山下的水井口、小溪流、山泉缝,常常一天6次往返接水。寒冬腊月,更是得等冰滴水,“喂猪都舍不得洗个手”。

今年入汛以来,金寨遭遇了50多年一遇的大旱,哪怕是最远的井口都没水了。正当吴成明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条自来水管从山下14.5公里处新建的水厂里通了上来。“哗啦啦”放出的都是干净水,“更是幸福水”,吴成明笑得灿烂。

这是金寨补基础设施短板、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当地新投入资金1.5亿元,新建或改造集中供水工程259处,分散式供水工程403处,覆盖人口20多万人。在抗旱工作中,全县落实管网延伸206处151370米,解决饮水困难户5489户20866人。

早晨9点,位于斑竹园镇的交通综合服务站内,67岁的齐秀琴早早地等在了那儿,不一会儿一辆公交车载着她去隔壁乡镇走亲戚,“到老了,反倒走出去容易了。”

出门走上水泥路,抬脚迈上公交车,如今正成为山里人的日常。当地先后开通城镇、镇镇、镇村公交线路93条,投放公交车331台,实现全县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交,实际年发送旅客652万人次。

住房保障、安全饮水、城乡交通一体化……山里人原来发愁的难题正在逐一得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真正织密了山区群众的‘生活网’,也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金寨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陈伟说。

促产业,“一刻都闲不住”

深山环抱之间,斑竹园镇漆店村多了一抹亮眼的“红”。

38岁的李伟是春意苑草莓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去年作为后备干部被村里请回来,从未种过地的他对眼前19个闲置大棚产生了兴趣,“村里集体经济差,得想想法子。”

于是他牵头成立了合作社,今年9月引进了草莓种植技术,“咱这里沙质土壤,昼夜温差大,高山泉水灌溉,草莓品质一定好”,他跃跃欲试。如今到了收获季,李伟搞起了亲子采摘,仅半个月收入就达3万元。

通过土地流转、进场务工等方式,该村一大批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51岁的漆学英是烈士后代,家中因病致贫,如今她在草莓大棚里打工,这份工作为她月增收2000余元。

在汤家汇镇,白天走村串户收山货、晚上加班加点发快递,成了“香尖”土特产店老板张传峰的日常,“临近春节,订单排着队,一刻都不得闲!”

他曾是个贫困户,2017年接触电商,开起了网店。起初连打字都不利索,如今借着乡村旅游兴起、绿色农产品受捧的“东风”,小店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了40余户贫困户通过电商增收。

2019年,金寨县100余家电商微商带动5116户贫困户通过电商销售价值达3925万元的农副产品,贫困户户均销售7672元。

谋振兴,“铆足了劲赶路”

古色古香的游客接待中心装修完毕等着开张迎客、村民腾退下的房屋正修旧如旧,摆入木犁、织布机等老物件,打造农耕博物馆,在花石乡大湾村,家家户户挂上腌腊肉、晒出红辣椒,处处透着热闹的年味。

村民杨习伦的新家,一盆炭火烧得正旺,这个曾经守着破房子越过越穷的汉子在村中热心党员的帮扶下,发展养殖走出贫困。去年国庆前,他把自家三层小楼重整一新,腾出7间客房,挂起了民宿的招牌,大厅则代卖山货土特产。国庆长假,老杨的民宿每天爆满,“只要人不懒,在哪都能奔小康。”

振兴,离不开内生动力。金寨县利用“联帮工程”开展“党员+贫困户”结对帮扶,以实际行动带动贫困户发展提振脱贫信心。当地还在各村建立“振风超市”,每月底,村民可以凭当月劳动增收、卫生评比和文明家庭评选中的各类积分,到小店兑换洗衣粉、肥皂等日常用品,大湾村的登记本上记得满满,驻村第一书记余静告诉记者,如今大家都是铆足了劲,比着奔向富裕路。

“好日子红红火火,和睦家平平安安”这副农民家门上贴着的对联就是如今大别山最真实的写照。新的一年,金寨县最后1039户1846人将实现脱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