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一省级非遗项目告急 鱼门拳濒临失传急需抢救

云上潜江报道 非遗保护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12月25日,记者见到鱼门拳传承人皮传喜,他满脸愁容地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门拳正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机,再不抓紧抢救,就没有传人了!”

鱼门拳是湖北省地方拳种之一,起源于咸宁泉山金凤峡,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研习者分布于湖北各地。皮传喜的先辈曾在沔阳拜师学艺,后将鱼门拳传入潜江。

2016年,由我市申报的鱼门拳被列入湖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底,皮传喜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皮传喜告诉记者,鱼门拳集医学和武术于一体,有疗伤治病、强身健体、防身护身的作用,在以前缺医少药的年代,曾经盛极一时。而如今,练鱼门拳的人寥寥无几,且大都是80岁左右的老年人。

皮传喜退休后致力于鱼门拳的研究、创新和传承。他根据祖传的《鱼门拳》手抄本,编写完成了一整套资料。近年来,他一直忙于让鱼门拳走进校园,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都不了了之。“家长一听是学拳,以为是学打架,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学习。”皮传喜说,“好不容易在白鹭湖管理区招了几个学生,最后都跑去学跆拳道了。”

为了不让鱼门拳失传,皮传喜只好在家里进行传承,让自己的小女儿和侄女学习。“鱼门拳是先辈们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中的瑰宝,它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一种奋发向上的励志精神。”皮传喜说,他愿意将鱼门拳分享给更多的人,只要想学,必将免费传授。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罗发红表示,抢救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对传承人技艺与记忆开展抢救性记录与保存,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3项,其中国家级的皮影戏、荆州花鼓戏,已实现了从“后继乏人”到“薪火相传”的转变,但还存在一批以鱼门拳、竹编为代表的非遗项目依然处境窘迫。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非遗保护工作,共同把非遗保护工作做得更加深入和扎实,不辜负时代使命,不愧对祖先和子孙万代。(来源:潜江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