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鹿寨县平山镇大阳村采摘蜜桔(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新华社南宁11月17日电 题:“丰收图”里述脱贫
新华社记者刘伟、屈辰、郭轶凡
剪蜜桔、分拣果、收蔬菜、喂鸵鸟、运木料……初冬时节,地处南疆的广西鹿寨县广大农村一派火热生产场面,一幅幅大地“丰收图”不时映入眼帘。
漫山尽是“金果子”
11月,平山镇的蜜桔迎来丰收时节。登上蜜桔产业示范区的山头远眺,几千亩金灿灿的果树分布在连绵起伏的绿水青山间,场面蔚为壮观。
“这里没种柑桔前是荒地,周围贫困户居多。”鹿寨县有团水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有团说,如今荒山变果园,果树成为贫困户的“摇钱树”。
被串串硕果“压弯了腰”的枝条下,头戴草帽、手拿剪刀的韦世琼正麻利地采摘“金果子”。不一会儿,她面前的塑料筐便装得满满当当。
2015年,在帮扶干部的支持下,贫困户韦世琼承包了村里18亩地种植橙子和蜜桔。靠着种植水果,韦世琼家去年脱了贫。“现在忙完自家的活,就来合作社打工,一天还能挣上百块钱。”
有满山柑桔,就不缺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平山农民选择回乡发展,仅去年返乡人数就超过1000人。六亮村村民吴菊艳正在一家果厂分拣蜜桔,“我来这里务工四五年了,一天能挣100多块钱,中午还管饭。”平山镇镇长黄雪勇说,全镇400多位贫困户在镇里40多家果厂从事分拣工作。
鹿寨县副县长韦鸿英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优果工程”,水果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2019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32万亩,预计产量30万吨。
“现在柑桔打出品牌了,各地收购商都来收。”拥有家庭农场的下龙兴村村民廖秋告诉记者,今年预计有近20万斤的收成,能挣30多万元。如今,他不仅靠种植柑桔脱了贫,还在柑桔地里开起农家乐。
村民在鹿寨县平山镇石龙村禾道屯采收大肉芥菜(11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惠农政策让荒地变良田
沿着平山镇的乡村道路行驶,绿油油的大肉芥菜长势旺盛。而一年前,这片土地还是“种啥啥不成”的荒地。
“这块地原来种过甘蔗,但一到雨季,地下水涌上来,全都淹掉了,基本没啥收成。”黄雪勇说,依靠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镇里得到了修缮资金,平整了土地,硬化了田间道路,修建了灌溉设施和排水道。
记者来到平山镇石龙村禾道屯“旱改水”项目时,正看见几位村民忙活着打理菜园。如今旱地改造成水田后,每年可种两季水稻,秋季收割后还可种芥菜。
原本的旱地和撂荒地改造成良田,摇身一变成为农民的“土地银行”。
“今年9月,种植大户种了200亩的大肉芥菜,平均一天请30个村民务工。”黄雪勇说,种植大户优先请贫困户来田里做工,“仅这里就有十几位贫困户,每人每天务工收入130元。”
鹿寨县委办主任张建华说,今年全县有8个土地增减挂项目正在施工,实施规模3200多亩,预计复垦耕地1000多亩。其中有23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因此受益。
工人在鹿寨县柳州市鸿联木业有限公司装卸木片(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返乡就业也创业
行驶在鹿寨乡村,道路两旁满目葱郁。鹿寨森林覆盖率近70%,经济林面积约340万亩。当地建起林业科技产业园,带动不少村民脱贫致富。
在林业科技产业园内的柳州市鸿联木业有限公司,来自拉沟乡的郭桂学正在车间忙活。郭桂学曾经是一个贫困户,一直在外乡打工。“我回到家乡,在这里上班,不到3年就有10多万元收入,比在外地收入还多,关键还能顾家。”
鹿寨县扶贫开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盼说,林业科技产业园1300多名就业人员中有65名贫困群众,每人每月平均能挣到3500元左右。
在石门村鸵鸟养殖基地,几个月大的鸵鸟来回穿梭,不时探出脑袋乞食。原本在广州开服装厂的覃田明返乡创业养起了鸵鸟,将以往村民丢弃的桑枝捡来喂鸵鸟。“养殖场有200多只鸵鸟,我负责建基地,为村民提供技术、种苗,并统一销售鸵鸟,让村民保底一只挣一千。”覃田明一边给鸵鸟喂食,一边聊天。
鹿寨县委书记何世恰介绍,县委、县政府用活惠民政策,围绕“乡有特色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目标,重点打造脱贫产业。2016年至2018年,全县共有19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贫困人口从27587人降至14000多人,贫困户从7722户降至4200多户。
村民廖秋(后)夫妇在采摘蜜桔(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