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云上潜江报道 重病致贫、缺乏技术、缺少产业……现在,精准扶贫到了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园林办事处工农村,市人武部扶贫工作队迎难而上,以超常的军人意志和决心,把脱贫攻坚这个“硬骨头”,一点点啃了下来,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逐户做工作 产业带动来脱贫

沿着我市城区往西,过了东荆河大桥就到了工农村。2014年,该村精准扶贫工作拉开序幕。

工农村发展最大的瓶颈是:地少,人均不足1亩;缺乏产业,土地效益低下。

考虑到我市是中国小龙虾之乡,龙虾产业发展得非常成熟,工作队想能不能把龙虾产业引进村里?

工作队立即联系了养虾能手钟启柏,得到了肯定答复。

然而,发展虾稻共作必须要有标准化的大田,但村里的田都是零碎的,如果要100多亩地,就要流转近100户,光沟通就是个很大的难题!

“万事开头难,再难也要做。”扶贫工作队队长、市人武部政工科科长赵庆振带着队员挨家挨户做工作,没想到群众很抵触。原来,大家和土地感情深厚,担心失败了没有口粮。

初战告败,工作队没有气馁,带领大家到发展龙虾产业较好的村考察学习。眼见为实,大家总算消除顾虑,同意流转土地。

2017年底,钟启柏成立村里第一个龙虾养殖合作社,二组贫困户孙士云也成为第一批合作社社员,并拿到了近5000元的流转费用,每亩虾池效益达5000元。

一花引得百花开,村里龙虾产业如火如荼,土地很快就不够用了。“全村现有小龙虾养殖基地1200亩。其中,贫困户27家,流转土地63.8亩,每亩流转费1300元,比种传统作物收益高40%。”赵庆振说。

多方筹资金 老梁住上了新房

“要是没有工作队的帮忙,我一辈子都不敢想能住上新房。”10月12日,一组贫困户梁振科握着队员汪全芳的手激动地说。

他妻子患有二级精神病,女儿上大学,家庭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一家三口住在不足30平方米的危房中,每逢雨雪天,家中积水、潮湿无法居住。

“你看,以前这房子中间凹下去了,前面有个很大的裂缝。一到下雨,更是到处漏雨。”绕到新房后面,老梁指着一栋危房说,以前一家三口就住在这里。1998年,村里迁村腾地,家家户户都盖起两层小洋楼,只有老梁一家,依然住在瓦房里。

“不是不想建,实在是没办法。”梁师傅说,“爱人不能干活,常年需要吃药,我年纪大了,到外面打工别人又不要,孩子小,还要上学,真是特别困难。”

“建一套房子起码要八九万,国家危房补贴有两万,剩下的哪里弄去?”得知老梁的困难,工作队开动了脑筋。接下来,工作队四处跑单位要资金。“人武部1.5万、园林财政局2万、住建局2万、工农村2.5万元……”陆续跑了七八个单位,总算凑齐了建房资金。

当年9月,一栋二间标准住房就在老房子前面拔地而起,门窗瓷砖、热水器、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国庆节前,老梁终于搬进新居,圆了住房梦!

住进新房的老梁,喜极而泣,特意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表达感激之情——“上联:危房改造感谢共产党;下联:安居乐业全靠政府帮;横批:精准扶贫。”

创新方式方法 当兵成才助脱贫

为下足精准扶贫绣花功夫,工作队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从单位实际出发,鼓励贫困学子参军,为其开通“绿色通道”。

“参军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给家里减轻负担,而且退役后工作也有保障,我们家脱贫有希望了。”贫困户家庭入伍青年尹洋洋说。今年8月,尹洋洋从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后,毅然走上从军路。

为扎实做好征兵工作,今年以来,市人武部紧密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为贫困子弟开通“绿色通道”。承诺贫困学子“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考、优先审批定兵、优先安排使用”。

工作队围绕“义务、荣誉、成长、机遇、待遇”五个关键词进行广泛宣传,讲清入伍参军“十大好处”,帮他们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前途账,解除后顾之忧。

当兵+扶贫,为脱贫攻坚开创了新路子,真正实现“当兵成才助脱贫”。自2014年以来,像尹洋洋这样,从校门走上营门的贫困户子女多达180人。

贫有百面,困有千种,扶贫也要因户而异。工作队为每一户找准“穷根”,精准施策,力求“药到病除”。

五年来,从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从协助推进教育扶贫到搞好医疗扶持,从帮助改善生产生活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从支持乡风文明建设到参加富民行动……

工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贫困人口90人,截至2018年底,已脱贫22户73人,预计今年底将全部脱贫。

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工作队这群铁血硬汉,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展现出柔情、细致的一面,他们用绣花功夫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被群众誉为“最美脱贫攻坚战战士”。工作队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行动,奏响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新篇!(来源:潜江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