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题: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张居住证里的为民情怀
新华社记者周科、毛鑫、杨帆、熊丰
(一)
2万元=10万元,这是生意人刘建雄算的一笔“教育投资账”。
3年前,刘建雄从福建宁德来到广州做茶叶生意,在荔湾区石围塘街道的南方茶叶市场经营一家茶叶档。眼瞅着女儿快到了读小学的年纪,办居住证列上了夫妻俩的日程表。
如果没有居住证,他的女儿只能上私立学校,每学期学费、餐费、保险费等加一起近8000元,6年就是近10万元;而有了居住证,他每学期可省去6000多元的学费,6年下来只用交不到2万元。
两天前,8月27日,刘建雄约房东一起来到石围塘街道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中心办证。手续之简单超出意料:房东先提交材料确认双方租赁关系,刘建雄出示夫妻身份证,再现场填写一张居住证申领表,不到20分钟即拿到了回执单。
“别小看这张证,里外里就能为我们一家省下8万块钱。”刘建雄笑着说,这是摸得着的实惠。
好处还不止于此。石围塘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鲍柳红介绍说,有了居住证,刘建雄一家就可以申请公租房,又能省下一笔钱;未来想落户,也可以开始积分……
鲍柳红说,现在广州还开通了在线办理通道,“群众只需要在手机上动动指尖在线申报,街道出租屋服务管理员会上门核实、网上审批、送证上门,只需10个工作日即可,非常方便。”
如此便利的办证过程,放在过去多年之前,许多像刘建雄一样的外地人想都不敢想。那时,即便费钱费时办下的证,还带着一个“暂”字。
(二)
“漂泊异乡”,曾是41岁的杨顺生用了14年的网名。
2001年,从广西柳州来深圳龙岗打工的杨顺生,成为一家电脑厂的作业员。跑了几趟派出所,他拿到了人生第一张暂住证。
“那时老婆从老家过来看我,由于没有暂住证,我们都不敢出门。”在杨顺生看来,当时的暂住证相当于一张出门的“护身符”,“有了暂住证,就不用提心吊胆地上街。”
2003年,杨顺生换了工作,月收入从千余元涨到了4000多元。收入变了,但暂住的身份依然没变。
得益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居住证制度改革,杨顺生前几年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居住证。
“暂”改“居”,一字之差,带给杨顺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这几年,孩子读公立学校没有花一分钱,他还摇号购买了小轿车。如今,他把网名改成了“心系家乡”。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是杨顺生这一代进城务工人员走过的路。
深圳市盐田区居民在盐田派出所领取居住证后回家(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科摄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民众从农村涌进城镇,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一分子。然而,由于“作客异乡”的身份,让他们遭遇“同城不同待遇”的窘境。
“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指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深化户籍改革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突破口——
2014年7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全面拉开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幕;2016年1月1日,《居住证暂行条例》施行;2016年9月,《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印发……
拿着一张张崭新的居住证,每年超过千万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找到温暖归宿。
(三)
这场改革惠及亿万民生。对于“村改居”的老百姓来说,户籍制度改革的红利开始显现。
唐山市友谊街道太平庄村于2017年完成“村委会改居委会”,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太平庄股份经济合作社有限公司。
“如果不是‘村改居’,我们享受不了城里人的待遇。”太平庄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张桂明介绍,目前太平庄共有股民328人,其中178人正在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
“以前村里没有养老保险,人老了就是家庭的负担。现在可就不得了,村里够岁数的老人有了养老保险,少的能拿到1000元出头儿,多的能拿1800多元呢。”张桂明说。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发放居住证7800余万张。从3年多的实践看,居住证的“含金量”逐步提高。以住房保障为例,据上海、深圳、福州、苏州4个城市统计,通过纳入公租房保障范畴,为居住证持证人年均节约费用2500元左右。
深圳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基本建立,让更多流动人口在他乡“留得住、过得好”,进一步提升了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作客他乡的心情。如今的中国大地,越来越多的人从“他乡异客”变身“新市民”,开启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全新生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