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长征出发地长汀、宁化的红色信仰报告

新华社福州6月20日电 题:风展红旗如画——来自长征出发地长汀、宁化的红色信仰报告

新华社记者谢良、刘斐、陈弘毅、吴剑锋

这是一次生命的伟大远征——

福建长汀誓师西征的红九军团,宁化出发的红三军团第四师、红一军团第十五师等将士们,虽不知此去何方,但他们有一个信念:“改造中国”;

把一切献给红军的苏区百姓,有一个心愿:“胜利了红军就会回来”。

这是一次信仰的伟大胜利——

黑云压城城欲摧,他们坚信:“跟着党才有出路!”

长征万里雄关道,他们坚信:“革命最终会成功!”

相信就是力量,信仰就是力量。

今天,走进长汀、宁化,无须刻意寻找,就能感受到:当天色还是黝黑时,他们信仰的翅膀,已迎着曙光飞翔。红土地上,风展红旗如画。

6月17日,记者们在松毛岭战役红军阵地旧址进行体验式采访。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信心,令他们矢志追随

中复村观寿公祠前,“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石碑静立无声。

一队身着红军军装参观的队伍,整齐划一拾级而入公祠。时光仿佛回到1934年9月30日。

正是秋天,稻浪金黄。而炮声正隆。红九军团誓师大会前的歌声特别嘹亮,当天许多村的赤卫模范连、少先队补充加入。

送行的村民路过战士身边,就顺手把鸡蛋、苞米塞进他的口袋;有的妇女赶了十里路,寻见丈夫红着眼说:“我不是拉你回家的,好好干,等你回来”……

十送红军,为何不舍?踊跃参军,舍家为何?

一担担沾着泥巴的鞋可以作答——

这是6月18日无人机拍摄的长汀县城全景。新华社记者李任滋摄

出发前,区、乡苏维埃政府干部挑来群众送来的一担担布鞋、草鞋,战士们好奇,许多鞋上怎么还沾着泥巴?

原因让战士落泪。听说红军又要出征,老百姓从脚上把鞋脱下来,交给村里的支前队。他们说:“鞋来不及做了,把这些穿过的鞋拿去吧,行军打仗少不得。”

一双沾泥的鞋,丈量出军民的鱼水之情。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亲眼看到,红军把他们从地主、民团、国民党军的压迫下解救出来,能不拥戴?他们相信,这的确是一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队伍!

长汀县红色文化讲解员赖光耀的奶奶,亦是送行百姓其中一个。红军长征前,她每天要挑两担粮食、物资,走60公里路,在主力红军长征后,又为当地游击队运粮。“年轻时走路用膝盖太多了,结果奶奶才60多岁就走不动路了。”

60公里,两条腿。在拥戴的人面前,何惧更长的路,更高的山?他们相信,一颗红星就是一个希望!赖光耀说:“朴素的情感让他们就算一命换一命,也要报答红军。”

中复村红军桥头的一道刻痕见证——

6月17日,在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观寿公祠前,媒体记者在重温当年红军长征前的场景。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这是一条红军招兵的最低门槛:一支长枪加一柄刺刀的高度,大约一米五。这样,可以确保新兵背起枪,走上战场。

红军桥上的一幕,在战士钟根基此后战斗生涯里一直难忘。行至红军桥,向于都集结时,钟根基和16个同村发小齐刷刷地跪地起誓:“谁活着回来,就要替死去的兄弟尽孝!”

20多年后,钟根基解甲归田,履行起昔日的誓言,无论本村还是邻村,他都去帮助入殓抬丧,直到耳聋背驼抬不动了为止。

在长汀,在宁化,参军的儿郎,少有人生还。即便是这样,许多身高不足的少年在鞋里垫上报纸,在鞋底绑上几层草,甚至晚上偷偷改矮刻痕,以达到参军标准。

这是生命的丈量,面对红军的召唤,他们选择投身革命,向死而生,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他们于水火,只有跟党走才有出路。

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处长钟兆云说,苏区的老百姓哪怕不大懂革命大道理,也都愿意相信红军所说的美好社会,而这种相信的来由之一,就是看到家家分田地,不再吃苦挨饿。所以,他们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信心。

这信心,迸发出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蓬勃伟力。

位于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的观寿公祠(6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