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边陲德宏州,有一个叫畹町的小镇,在傣语中,它是“太阳当顶的地方”,这里人口不多、面积不大,却有着国家级口岸,海外赤子热血报国的故事在这里代代流传。如今,一群身穿蓝色制服的人,用爱国、忠诚、奉献、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红色篇章。
转观念:从“外地人”到“税务人”
很多刚刚走进边疆的年轻人难免会陷入这样的困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自己只能回归寂寥扎根边疆,十年寒窗苦读似乎所学无施展之处。在云南省德宏州畹町经济开发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丽萍把这些年轻人的焦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基于局里外地干部多、一人多岗、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情况,陈丽萍提出围绕“建设核心家文化 打造温馨税务局”的思路,打造了具有畹町税务特色的“家文化”。
主题党日活动、道德讲堂、“走边关”、在边境线唱响《中国税务之歌》、“流动的青春”书香沙龙、探访滇缅公路中国段终点站……这些活动在细节处用心,以细节暖人心,让每一个来到畹町税务的“外地人”感受到家的氛围,极大地提升了干部职工的归属感和核心动力。“家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生活上,在业务水平上,陈丽萍也会带着大家一起参加考试,一起学习,让所有人集中精力“谋主业”,“就是要让我们的同事觉得在边关的每一天都是充实、进步的”。
提素质:人人都是第一责任人
人定了,心齐了,支部活力有了,动力叠加效果才能真正显现。陈丽萍告诉记者:“党建工作要让党员树立人人都是党建第一责任人的主人翁意识,不能让他们觉得党建工作就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我们要切切实实把党建做起来。”
为此,畹町税务局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人人都是第一责任人”为指导,建立了多部门配合、全局共同参与的党建工作责任机制。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原有的“暖心工程”、“先锋工程”、“书香工程”、“春风工程”的基础上,打造了“创新工程”,着力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张贴党员承诺书、发放党员联系卡、成立党员先锋队等方式冲锋在服务第一线,推进“主业”优质发展。
“任何企业或者纳税人在任何时间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党员联系卡随时联系我们,我们的税务干部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回复处理。”
如何找准定位,发挥自己人生价值,很长一段时间都困扰着初来畹町的李秘,单位老党员董建军在一次组织生活会上的发言触动了她。“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我能为畹町税务做什么”,正是这句话点醒了李秘,让她不光以一名“税务人”的身份去思考问题,更懂得站在党员的立场上,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来锻炼自己,树立畹町税务“主人翁”的意识。
讲担当:有根才有魂
只有培育党员干部主动作为的先锋意识,激发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才能避免基层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被“拖着走”,遇到急难险重任务“绕着走”,老百姓有事求助“躲着走”。
在畹町税务局,党组织会经常以专题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党员政治生日等为平台,围绕“新税务、新形象、新作为”的时代要求,激发党员主动作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让干部们争当岗位先锋,公开党员服务承诺。
面对改革中机构不对称、机制不健全带来的数据治理、社保费划转中的种种挑战,为给边疆纳税人和全国纳税人无差别的办税新体验,畹町税务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党员干部敢吃苦、敢攻坚的精神劲头,切实保障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平稳落地。
年过五十的饶国琴在党员会议上表态:“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要坚守在畹町税务局。”不论是征管改革号角响起时,还是每个为纳税人服务的深夜里,她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她是关心单位青年的老大姐、是为改革事项操心的老干部、更是饱含对税务事业热爱的老党员。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因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倾注于税收事业的家国情怀,驱使着他们身体力行,用实干赢得民心。税务大厅从厚厚的玻璃护栏到宽敞明亮,自助叫号机、24小时自助办税终端,纳税人与税务职工的距离越来越近;从走村入户上门收税到足不出户办理缴税,征纳关系越来越和谐了;从算盘、纸币、手写税票到计算机办税、电子发票,税务干部和纳税人的办税成本都得到了缩减,办税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他们是一群普通的边疆税务人,因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倾注于税收事业的家国情怀,党建的红色让他们身上的蓝色制服更加靓丽。(新华网/汪亚 杨晓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