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的故事》在沪绽放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谭欣)三十年河东--那些艰难岁月,情不由衷的选择,身不由己;四十年河西--这个美好时代,追求幸福的人生,万众筑梦。

5月21、22日晚7:30,由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创演的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跨越千里,在上海大宁剧院浓情上演,万亩虾稻田波光粼粼,荆州花鼓戏演员唱起了“四十年河西”的岁月变迁。

21日晚首场演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就征服了上海观众,台上台下强烈的共鸣贯穿演出始终。

22日晚,有了第一场演出的预热,这场演出场面更加热烈,场内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河西村的故事》以脱贫致富为主线,但并不高谈阔论,而是聚焦于人物的情感冲突。荷花婶和王老五因为经济原因无奈放弃爱情,而他们的孩子却突破种种障碍,自由地走到了一起。真挚的情感变化让人感同身受,而该剧的主题,即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则埋藏于两代人对待情感的不同方式中。

该剧编剧周慧在创作伊始就给自己定下了“不喊口号,不念文件,不贴标签”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戏剧的艺术性。去年,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历时7个月创排出《河西村的故事》,并于同年10月在潜江首演。目前已在北京、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巡演40余场,好评不断。

虽获赞誉无数,但创作团队并未止于当下。针对本次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创作团队在专家的指导与修改意见下反复打磨修改,最大的改动之一,就是去掉了《我是潜江人》这个唱段。

编剧周慧解释:“这一段本来是想让更多人看到潜江的美。但故事虽发生在这个小村庄,却是一个反映时代的‘中国故事’。为了让作品更加完整流畅,就将这种对地方的‘宣传’去掉了。”

演出中,“脱单”“撒狗粮”等网络用语的出现让这部戏活泼起来,年轻戏迷们也看得十分入迷。

“这部戏让我感觉和以往的戏剧不一样,网络词汇的运用,增强了这部戏的趣味性,看点十足,不仅有泪点、还有笑点。”在上海读大学的观众田晶晶说。

扮演荷花婶的演员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春华,她告诉记者,在之前的演出中,荷花婶和王老五的台词里也有网络用语,但仔细揣摩角色之后,她感觉年事已高的荷花婶不应该说很多新潮词汇。在上海的展演中,只保留了两个年轻角色的网络用语。

打磨提升后的《河西村的故事》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整场演出将河西村人的幸福指数体现在他们平凡俗常的生活中;将党和政府的富民好政策融入村民们的家长里短的日子里,不动声色地融在好听、好看、好玩的戏剧故事中。

中国戏剧教育家、话剧导演艺术家徐晓钟评论称,《河西村的故事》写出了人生命运的曲折、波澜,深刻地写出了人生的苦涩与人性的美,把这个美丽、苦涩的故事写在一个正在奔小康的农村,具有极强的时代感与青春气息! 整个演出的语言、唱词具有性格化、人情化,通俗、幽默、亲切,富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三十年河东啊,四十年河西……”10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主题音乐贯穿始终,观众们时而为剧情的起伏跌宕眉头紧锁,时而因演员的精彩表演击节叫好。等到全剧结束,演员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向演员们鼓掌致意,不愿离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