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的故事》——冒着乡土热气的艺术精品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林楚晗)《河西村的故事》是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和湖北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创作的现实题材剧目。4月10日、11日晚,历时半年打磨提升后的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登台北京保利大剧院,得到京城观众的一致好评。

作为本土原创作品,《河西村的故事》带有浓郁的荆楚民间生活气息,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认为,这是一部描写新时代农民精神情感面貌的上乘之作。戏剧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而该剧的编剧周慧就是以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可以说《河西村的故事》是一部扎根基层,沾泥土、冒热气的艺术精品。

为了让故事更贴近生活,该剧编剧、国家一级编剧周慧数次来到潜江乡村地头采风,在了解到赵脑村经历40年依靠虾稻产业从人人嫌弃的“水袋子”变成如今的“金袋子”、我国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农村的新面貌、新农民的自信,让他想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一句俗语。当他来到华山公司参观时,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女博士的照片。“当时我就下决定,要把这个女博士写进我的剧里,我要写一部不一样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剧。”就这样,一部属于江汉平原人民的精品好戏诞生了。

4月24日,记者来到《河西村的故事》的原型地赵脑村,更近距离地感受《河西村的故事》所带来的浓郁的荆楚文化气息,感受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虾稻良田,感受在乡村振兴下给新时代农民带来的变化……

4月底的赵脑村,随处可见在虾稻田忙碌的农民。在养虾户马于林的虾田旁,记者看到他正撑一支长篙向清澈的虾稻田中央划去,开始给小龙虾投放饲料。

赵脑村虾稻田

6年前,马于林还是一个地道的传统农业种植户,仅靠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种棉花为生,一年收入只能勉强糊口。2014年,他加入华山水产赵脑村现代农业基地,承包了40亩虾稻田养虾种稻,通过“虾稻共作”模式走上了致富路,住上了新楼房。当问起有没有看过《河西村的故事》时,他笑着说:“听大家都在说这个剧,是以我们赵脑村为原型创作的,是讲和小龙虾有关的故事,没想到我们赵脑村的故事也可以写成戏剧。”

走进赵脑村,一提起《河西村的故事》,这里的农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剧里河西村依靠村委会与华山公司联合开发的万亩虾稻共作基地,从曾经贫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村”,变成了富饶 自足、姑娘们不愿嫁往外地的“剩女村”,讲的就是真真正正发生在赵脑村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是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故事,很多赵脑村的村民甚至在《河西村的故事》首演时,就自掏腰包,一睹为快。剧中出现的捕虾的地笼、龙虾饲料桶、虾篓等道具和舞台呈现出的田成方、水成片的虾稻田更是让虾农们直呼真实。赵脑村村民毛爱林也是通过养虾致富的普通农民,她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赵脑村人,把他们平时的生活搬上舞台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去捧场!

今年5月,《河西村的故事》将代表湖北参加第12届中国艺术节,并角逐第16届文华大奖。文华奖是国家专业舞台艺术的最高政府奖,是全国所有戏剧团体和演员梦寐以求的艺术奖项。这部冒着乡土热气的戏剧将为潜江建设文化名市、打造“中国戏剧之都”贡献力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