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和家人在一起(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新华社拉萨4月9日电 题: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个昔日农奴家庭的60年变迁
新华社记者段芝璞、薛文献、白少波
1959年秋,喜马拉雅山深处的当许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一间屋子的墙角,堆放着几只鼓鼓囊囊的牛毛口袋。
“青稞、豌豆,我家第一次有这么多粮食!”几个月前,这里实行民主改革,农奴拉旺翻身解放。
他拍了拍口袋,对新华社记者郭超人说:“只要好好干,跟共产党走,以后会更好的!”
在新华社记者笔下,“那千百年来曾经笼罩过他们祖祖辈辈的阴云消失了,他们变得那样兴奋、乐观和自信”。
60年后的拉旺家,又变成什么样子?新华社记者再次来到当许村。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在康木曲庄园废墟前回忆不堪回首的往事(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一甲子,“地狱”变“天堂”
海拔4200多米的当许村,如今叫当许社区居委会,位于山南市措美县措美镇。
雄曲河浇灌的沃土上,生长着成片白杨林,喜鹊在枝头鸣叫,四周是重重山峦,峰顶白雪皑皑。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75岁了,一直住在村里。
当年的小土房,早已变成藏式楼房,一楼有厨房、储藏间、卫生间;二楼有宽敞的客厅,七间卧室,还有玻璃暖房。阳光洒进来,十几盆花绚丽娇艳。
旦增群培说,这是他盖的第五栋房子。
“这要在过去,简直就是做梦。”坐在沙发上,老人喝着茶,思绪飘回60年前。
当许村属于西藏大农奴主、叛匪头目之一索康·旺清格勒,当时这里100多户农奴衣不遮身,食不糊口,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拉旺和妻子强巴群宗都是康木曲庄园的农奴。“大人每天从早干到晚,只能领两小勺糌粑。”旦增群培从记事起,全家人就没有吃饱过。
他们住的是牛圈边一根柱子撑起的破“房子”,遮不住雨雪,也挡不了寒风。
“睡觉时,小孩趴在大人身上,人摞着人才能挤下。”旦增群培说,没有被褥,只能把衣服盖在身上,鞋子就是枕头。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和家人一起看电视(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民主改革,把拉旺一家从绝境中救了回来。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旦增群培和家人穿上了能把身体遮住的衣服,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
“我们为自己活着了!”母亲哭着说的话,仿佛还在旦增群培耳边回响。
没过几年,拉旺就领着子女,盖起七八间新房子。搬进新家的那天,强巴群宗又哭了:“没想到农奴还能住上自己盖的房子。”
1964年,旦增群培结了婚,很快盖起两根半柱子的平房,有了自己的小家。
20世纪80年代末,旦增群培把家中的余粮换成畜产品,再去换木材,盖起全村第一座二层藏式楼房。
“只有房子足够大,一大家人才能聚在一起。”2011年,旦增群培举全家之力,花了32万元建起一座18根柱子的别墅,添置了电器、家具,是村里最气派的房子。
拉旺夫妇生前一直和小儿子多杰住在老屋,当年的平房早改建成了楼房,墙外是茂密的白杨林。
树丛里,庄园主森严耸立的三层楼房,只剩下半米高的一截断壁。
拉旺于1988年去世,强巴群宗活到2014年,享年95岁。她看着子孙们纷纷成家立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的藏式楼房(前)(3月1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