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硕:反对“痕迹主义”并不是不要“痕迹管理”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的提案火爆刷屏。他究竟提了啥建议,我们来看看:近年来,“痕迹管理”在不少地方推行,成为检验过程真伪、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以文字表格和图片资料等作为展现绩效的唯一手段,片面强调“痕迹”而不是业绩,把“痕迹”看得过重,使得基层干部部分时间陷入了一些无谓的事务,为“痕迹管理”所累,为文山会海所累,为名目繁多的督查检查所累,大家抱怨甚多。

该提案火爆刷屏并引起广大网民的强烈关注和点赞,可见所涉现象的确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本来应该或者必须的“痕迹管理”变味成了“痕迹主义”,一方面让基层工作苦不堪言,一方面也助长了官僚主义的歪风。

以扶贫攻坚战为例,“痕迹主义”的表现为:于帮扶干部而言--不管你做了多少工作,入户交心谈心也好,田间地头实地调研也罢,都要拉上帮扶对象照张合影,证明你确实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工作过程;不管你取得了哪些实效,从上至下都会要求填写各种名目繁多的表格,还要详细记载每天的工作流程。于上级部门而言--监督检查不深不透,只看资料不到现场,只重痕迹不重实际;明知日记、资料在弄虚作假,明知照片、表格不等于工作实绩,只要有所谓的“痕迹”存在,就算是检查彻底了,就可以对上大张旗鼓地夸耀成绩了。由此可见,“痕迹主义”任其滋长和蔓延的后果就是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就是在变相地肯定官僚主义,助长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歪风。

这样的“痕迹主义”自然要警惕要根除,否则影响的不仅仅是某一项具体工作,它将在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形成一张看不见的膜,阻隔基层实情和群众呼声,进而冲淡实干者的热情与激情,扭曲党在基层群众中的正面形象,对工作和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不过,在坚决反对“痕迹主义”的同时,对于正当的、必须的“痕迹管理”还是需要提倡的,有些甚至是要加强的。不可因反对“痕迹主义”而让必要的“痕迹管理”受到了连带伤害。如在安全生产控制中,利用“痕迹管理”规范生产流程,可以减少随意性,从而降低事故发生几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利用“痕迹管理”,可以确保食品来源的正当性,为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提供了可靠的查证实据;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要的“痕迹管理”,可以从侧面印证帮扶工作的大致过程,为检查督办扶贫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倡导抓铁有痕的“痕迹管理”到处处留痕的“痕迹主义”,其实只是一个“度”的问题。把握得好,就是对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有益的“痕迹管理”,把握得不好,就会陷入损害党的形象与工作实绩的“痕迹主义”的泥潭。对这个度的把握,其实有一个很好的权衡办法,就是自查和叩问一下我们制定每一项留痕制度的目的和动机。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为动机的留痕就是正常的正确的“痕迹管理”;以蒙混过关哄骗上级为目的,以偏废实效以求自保为动机的留痕就是必须彻底摒弃和清除的“痕迹主义”。(本网特约网评员 周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