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耕种忙 水乡农业旺

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镇彭州村蔬菜大棚一派忙碌景象。

高场办事处绿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员在虾稻田投食并查看水质和虾苗生长情况。

编前话:在打造江汉平原振兴发展高质量示范区的进程中,西片特色产业聚集区发展举足轻重。水乡之特,特在农业。潜江龙虾驰名中外,潜江虾稻风头正盛,潜半夏名声初显……一系列具有潜江特色的农产品引领我市农业产业向更高端发展。

先进农业技术、支柱产业品牌、规模化经营管理……振兴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仲春时节,本报记者来到周矶、熊口、渔洋等地农业生产一线,感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交汇推进关键年的水乡农业新面貌。

潜江龙虾—— 虾苗上市好盼头 又是一个丰收年

天气转暖,又是一年春耕备耕忙。

3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渔洋镇横堤村的潜江农天下现代农业有限分司虾稻基地,该基地负责人郑大军正在虾池边忙得不可开交,一条围着虾池筑起的小龙虾专用“防逃墙”已然成型。

“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小龙虾对于环境也同样敏感。”郑大军一边忙着测虾池水温,一边对记者说。

郑大军说,气温水温每天的细微变化,都直接影响着虾苗的成活率。“基地的虾苗大概在下周就要上市了,必须格外仔细地对水温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水温低于正常值,就得补水增温。”

测完水温,郑大军穿上雨鞋,拿起船桨,径直朝虾池边的小船走去。见到记者疑惑的表情,郑大军解释说:“船上有调好的肥料,为保证虾苗品质,我每天都将船划到虾池中,将肥料均匀投放,确保每一只虾苗都有得吃。”郑大军称,虾苗和婴儿一样,在生长前期需要摄取足够的营养,才能打好生长的基础,除了投放碎玉米、糠等常规饵料外,高蛋白高糖分的开口饵料必不可少。

投完肥料已临近中午,忙得差不多的郑大军才有时间坐下来和记者聊起天。

“按现在市价,虾苗可卖到30块钱一斤。”郑大军说,预防青苔、培藻、肥水……还没开春,他就和农工们好一阵忙活,为基地的300亩虾池做好了基础工作。

“目前,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虾苗生长状况良好,必然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郑大军信心满满。

潜江虾稻——生态大米俏销  农户企业双赢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记者驱车来到熊口农场,路过东大垸分场时,只见道路两侧的秸秆一望无际。“秸秆全身都是宝,让烧都不烧。”东大垸分场一组村民练运场脱口而出。

东大垸分场虾稻共作田里一派繁忙景象,农民们正在往秸秆上喷水。“这可不是普通的水,而是一种微量肥剂,喷洒在秸秆上,可以培养藻类供小龙虾食用。”练运场介绍,冬季,小龙虾喜欢潜伏在杂草丛中,深深的秸秆正好成为小龙虾的“美宅”;稻草收割后秸秆还田加水浸泡,会产生大量的寄生虫和藻类,这些正好为小龙虾提供了“美餐”。取虾时,田里的稻秸秆全部消化完毕。

踏访田间地头,记者发现,不仅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随着综合利用率的提高,虾稻共作产生的效益也越来越可观。

练运场告诉记者,他承包了10亩水田,以前种水稻年收1万多元,几年前采用“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收入大增。“一季稻一季虾,一年每亩田净收5000元!”

“以前经常遇到卖粮难问题,现在推行‘订单虾稻’,稻谷刚一收割,公司就拖走烘干,销路不愁,卖价还高。”练运场说,去年,他和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合同,由企业供应种子,统一加工、包装,通过网络和实体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在虾稻生产过程中,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还邀请专家对农户进行绿色虾稻种养技术培训,引进水稻新品种,培育品牌产品——虾乡稻生态大米,畅销全国各地。

“虾稻共作模式产出的稻米口感更好,而且有质量保障,因为小龙虾对水质有一定要求,一旦使用化肥和农药破坏水质,小龙虾会起到预警作用。”该公司负责人刘军告诉记者,“我们加工的虾乡稻米,一公斤可卖到30元,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潜半夏—— 推广“万户万亩万元” 打造全产业链条

今年,我市全力打响“潜半夏”品牌,积极推广“万户万亩万元”工程,打造全产业链条。趁着好春光,种植半夏的农民们也积极投入到春耕备耕的劳动中。

3月8日,记者来到周矶办事处范新村二组看到,村民刘应淼正在半夏地里忙着铲土松土。今年52岁的刘应淼耕作已有30余年,身体十分硬朗。

“农时不等人。一开春,我们就开始忙了,希望今年的半夏有个好收成。”见记者到来,刘应淼一边擦汗,一边乐呵呵地说。

土地经过不断犁翻,土质蓬松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芬芳,清香扑鼻。“松土后,就要施下农家肥、打封闭、除草了。”刘应淼介绍,半夏是一次投本,多年受益的好作物,关键在于管理,春季是半夏管理的重要时期,必须格外仔细。

“管理好了,一亩地可收入1500斤左右,每斤15元到25元,收入还蛮可观。”刘应淼信心满满。这份信心来自他多年的种植经验和今年吹来的政策东风。

记者看到,田里部分半夏破土而出、露出嫩芽,但更多半夏仍“潜伏”在地里。“这是因为去年低温雨水多,半夏生长期晚了半个多月。”刘应淼颇有经验地说,照这个温度,3月20日左右可以全部发出新芽。

6年前,刘应淼了解到潜半夏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就开始尝试种植。这几年,在潜半夏公司的帮助下,他渐渐摸准了半夏的习性,掌握了种植技巧,基本上没有走过弯路。2017年,他的半夏种植面积从3亩增加到30亩,每亩纯利8000到10000元。

“现在政府鼓励发展潜半夏产业,大家干劲更足了,村里已有十多户开始种植。”刘应淼说,现在销路不愁,政策利好,明年还想继续扩大规模。(来源:潜江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