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8年,我国物价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CPI总体温和上涨,全年同比上涨2.1%,低于年初提出的调控目标。PPI全年同比上涨3.5%,涨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
2019年,我国通胀可能性较小,通缩风险总体可控——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下行趋势,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小;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较弱,对物价的拉动作用不强;货币政策稳健,不存在流动性泛滥进而抬升物价的可能性。宏观政策将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这些都有助于缓解通缩压力。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CPI总体温和上涨,全年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年扩大0.5个百分点,但低于年初提出的调控目标。PPI全年同比上涨3.5%,涨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总的来看,2018年,我国物价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物价水平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备受舆论关注。总的来看,价格背后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供求关系。2019年,我们既不必过于担心通胀压力会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也不必对通缩风险反应过度。
从食品价格看,2018年,我国食品价格由2017年同比下降1.4%转为同比上涨1.8%,对CPI的影响从下拉0.29个百分点转为上拉0.35个百分点,是CPI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
2019年,受基数较高因素影响,除非出现大范围极端天气,否则蔬菜价格同比涨幅将受限;随着猪肉供给与需求结构的变化,猪周期波动已经放缓,在供给端,集中养殖逐渐替代散户养殖,促进猪肉生产供应波动减小,在需求端,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对猪肉的需求增长逐渐放缓,导致猪肉价格波动对整体物价的影响减弱。
从非食品价格看,2018年,受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全年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5%,但涨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是核心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其中,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价格分别上涨5.6%、4.6%和4.3%,美容美发洗浴、旅游服务和教育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0%、3.3%和2.9%。
2019年,受国际原油价格震荡走势影响,燃油类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医疗服务类价格基数较高,再加上医疗服务改革全面推开,2019年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此外,消费品进口力度加大,进口关税削减,也将对消费价格上涨起到抑制作用。因此,非食品价格运行相对比较平稳,整体涨幅可能略有收窄。
综合食品和非食品因素来看,2019年,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下行,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小;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较弱,对物价的拉动作用不强;货币政策将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存在流动性泛滥进而抬升物价的可能性。而且,国内粮食产量稳定,农产品供给充足;工业消费品供求平衡态势总体稳定,供大于求局面仍在延续。因此,我国物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通胀压力不会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
从PPI看,2018年,PPI比上年上涨3.5%,涨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多,生活资料价格走势平稳,价格涨幅从上游到中下游行业逐渐递减,呈现出结构性上涨态势。
2019年,国内需求难以显著走强,需求拉动PPI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上游大宗商品价格显著回落将逐渐传递到工业生产领域;下游消费需求偏弱,制造业订单已经明显下降,对工业生产环节的带动作用有限。根据交通银行预测,2019年PPI翘尾因素平均为1%左右,比2018年大幅下降1.8个百分点。PPI缺乏新涨价动力。2019年全年,PPI平均涨幅预计将降到0.5%-1.5%,不排除有的月份可能出现负增长。
PPI同比涨幅的回落,意味着通缩风险上升。不过,从近几年情况看,即便是经历了连续50多个月的PPI同比负增长,我国也从未发生过全局性的通货紧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同时,明确要抓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等重点工作任务。这些政策举措都有助于缓解国内工业价格陷入通缩的压力。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宏观政策要解决结构性矛盾,也要考虑供求总量的平衡。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逆周期调节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对冲下行压力,在结构上采取措施,将有利于改善供求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稳中有变,如果物价问题应对不好,可能会带来就业问题,并引发其他风险隐患。因此,仍应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记者 林火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