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童心的碰撞——看潜江如何抚平困境儿童的创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杨麟

在不少困境儿童稚嫩的心灵里,蛰伏着不愿为外人知晓的灰色精灵,自闭、不知如何感恩、难以直面挫折。而在潜江市,有一支100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他们正用爱心轻柔抚平孩子们的创伤。

告别自卑,才能融入社会

接触困境儿童之前,潜江市义工联秘书长卫剑峰的心里有着无数关于困难的想象,但敲开周矶办事处小云的家门后,他还是颠覆了以前所有的预判。

一遍、两遍、三遍,不管卫剑峰一行志愿者怎样苦口婆心地劝导,11岁的小云始终冷冰冰地抛出两个字“滚开”。实在不耐烦了,小云开始砸家里的瓶瓶罐罐。瓶罐破碎的声音像针一样扎进卫剑峰心里,从未有过的挫败感袭遍全身,他知道打开孩子的心扉有多难。三次上门,都无功而返。

卫剑锋陷入焦灼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小云酷爱骑自行车。就这么定了,卫剑锋决定第四次上门,团队成员全部骑车前往。

从潜江市区到周矶,有20余公里的路程,5名志愿者一路骑过去,已是大汗淋漓。看着眼前一排靓丽的自行车队,小云兴奋地开了门。那天,志愿者们陪着小云骑车畅行在小路边、飞奔在山岗上,久违的笑容再次绽放在小云的脸上。

“自闭是困境儿童普遍的心理状态,如何让他们融入社会,这是绕不开的结。”潜江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何琼说。

为了让小云的心和志愿者们靠得更近,团队特意融入些“匠心设计”:安排两名心理咨询师,随时解决小云的心理困惑;两名教师随行,解答小云的学习问题;同时,还有一位大学生加入,“与小云年龄更接近些,有话谈。”

被浓浓爱意包裹着,小云的心暖起来。“原来,有朋友的陪伴可以如此开心。”小云笑着说。

直面挫折,方能走出困境

“奶奶,万一有一天你死了,我没钱,怎么办?”7岁困境儿童小明一句不经意的话,深深触动了志愿者姚慧的心灵。这些孩子背负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命运之重”。直面挫折、接受不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在潜江市不少留守儿童之家,一摞摞码放整齐的笔记,记录着孩子们一个个心结,也讲述着志愿者们自己摸索的打开心结之法。“扬长容短”“与挫折同行”,许多不一样的提法,是志愿者们开启心灵的独到钥匙。

14岁的琦琦很不幸,经历着妈妈去世、姐姐和妹妹也相继离世的伤痛,她与残疾爸爸相依为命。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两年前,这个羞涩的小姑娘,总是咬着嘴唇对老师说。

2016年,当志愿者走近琦琦身边时,琦琦心头的那块大石头被慢慢撬起。

“人生总会有挫折,既然不能躲避,那就坦然接受吧。”面对志愿者们的开导,琦琦若有所思。

一次,志愿者们决定带着琦琦去儿童福利院做公益活动。福利院里有的孩子残疾、有的智障,看着这些孩子,琦琦震惊了。“他们比我更弱小,却遭遇着更大不幸。原来,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挫折。”那一刻,琦琦决定振作起来。

从受助到助人,琦琦在心酸的人生里,有了另一份收获。参加文明劝导行动、助残日节目表演,在许多公益活动中,琦琦找寻到存在感。她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学会感恩,才可心灵相通

一枚小小的鸡蛋是王场镇小学每一名留守儿童收到的意外礼物。

12岁的李泽鑫说,这个礼物也附带着一项艰巨任务。在与鸡蛋共处的72个小时里,要小心看护。

捧着鸡蛋,李泽鑫兴奋极了。上学路上,他把鸡蛋捂在手里、揣在荷包里;放学了,则将鸡蛋小心翼翼地摆在柜子上,旁边还写着“禁止靠近”的警示牌。3天过去了,李泽鑫的蛋完好无损。他笑着说,从护蛋行动中,他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

“感恩是每个孩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唯有感恩,才能健康成长。”潜江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主任杨菊梅说。

去年暑假,志愿者们将20名留守孩子们带到武汉工地,在烈日下,与父母们一起劳作。那份辛劳深深敲打着孩子心灵深处。“爸爸、妈妈太辛苦了,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报答他们。”留守儿童双妍钰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